26|9.14[第2页/共8页]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丹雘](hu^)1。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g()。有鸟焉,其状如鸠2,其音若呵(h5)3,名曰灌灌4,佩之不惑5。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此中多赤鱬(r*)6,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7食之不疥。
到了东汉明帝时,有一名水土工程专家叫王景,因管理河渠有功劳,获得天子的犒赏,礼品中竟然有一部《山海经》。而东晋大墨客陶渊明平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却佩服于《山海经》,曾一口气写下《读<山海经>十三首》诗,留传至今。此中的第一首诗就表达出他读《山海经》后欢愉镇静的情感和晓得天下的结果“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即]翼之山,此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f))虫(hu!)1,多怪蛇,多怪木,不成以上。
【注释】1棪木:一种乔木,结出的果实像苹果,大要红了便可吃。2水玉:古时也叫做水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人给天子进献了一只奇特的鸟,拿各种食品喂它,但它都不肯吃。闻名文人东方朔瞥见这只鸟,就说出了它的名字,又说它该当吃甚么。一实验,公然就像东方朔说的。天子问东方朔如何晓得的,他说《山海经》中有记录,看了自会晓得。
现存之《山海经》总计十八篇,从其外壳布局看,大抵可辨别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而联络到它的内容,又可分别得更加详细。即《五臧山经》五篇,地理范围是中原之地,内容多记山川地理,奇特的植物、植物、矿物,祀神的典礼和祭品、祭器,偶然亦写诸山山神的形貌、职司和神力;《外洋经》四篇,地理范围较《山经》为广,内容多记外洋各国的异人异物,也记录了一些陈腐的神话传说,如夸父追日、刑天断首等;《海内经》四篇,不但杂记海内的奇异事物,如昆仑气象、建木形状、巴蛇和贰负等状况,同时兼记一些国度和民族,还写帝王的世系,器物的发明缔造,如帝俊的后嗣番禺发明舟,吉光发明车,晏龙发明琴瑟,又均是最早的锻工,炎帝的后代鼓延发明钟,并且作了乐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