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笔意[第1页/共4页]
秦征道:“没甚么,只是这两行字引了我的神念,让我得益很多。好字,好字!”
陶渊明才十几岁的年纪,但他是东晋建国大将陶侃的曾孙,家道固然中落,家学渊源未失,探明方向后就指着乌衣巷对秦征提及了来源:“这个处所,在三国时是东吴的禁军驻地,因东吴禁军都穿乌衣,本地人丁顺,便将这处所叫乌衣巷。我晋室南渡以后,王、谢等几个大师族前后在这里起居建府,旧时的禁军驻地就变成了东晋世家豪族的聚居之所,乌衣巷之名仍然留了下来,含义是却变了,现在这里已是冠盖簪缨之地、繁华权豪之乡。当朝宰相谢安、当代书圣王献之、名震天下的剑豪6宗念都居住在此,此巷不过弹丸之地,却包括了文、武、朝、野诸范畴的顶峰人物,其他第一流的贤才更是车载斗量数不堪数。如此盛景,古今罕见!”
一其中年丫环从速上前,问道:“夫人,如何了?”
“王文献?”
陶渊明叫道:“多数是!只是如何像是用炭条写的?”
秦征昂首一看,叫道:“是王羲之的字?”
秦征看着王羲之的这几个字,越看越觉受用,不知不觉中便抬起手指临摹起来,垂垂地心也沉浸出来,受笔意激,意念动处,精力仿佛离窍,三步见方的斗室,在秦征的精力天下中却已化成无量沧海,一层非常浩大、波澜云涌的色象布开,将陶渊明吓了一跳!
这里位于乌衣巷西鄙,朱门矗立,门上匾额题了四个大字:“左将军府”,没有署名,但陶渊明一看便啧了一声,道:“这牌匾,是王大令的手笔!”
王大令就是王献之,即书圣王羲之的儿子,他曾做到中书令,是以世称“王大令”,在书法史上与其父并称“二王”,王羲之归天以后,他便被视为当代书圣。
书法到了王羲之这个境地,早已神而明之,相同六合至理,深得鬼神精华,秦征所长虽不是书法,但中华统统学问,其最深层次的内核倒是相互通融的,以是青羊子学究天人,其用以申明“飞廉无碍”神通的,便是书法。
中年丫环道:“要不要派人查探?”
是以两人这时便都穿戴一身布衣,提着两笼在京口贩仔细心遴选的礼品,行走在乌衣巷的路上,眼看连小厮仆人也都穿戴讲求的丝棉衣裳,秦、陶虽不至于自惭形秽,却也感觉本身和此地格格不入。
陶渊明问道:“秦征大哥,刚才如何回事?”
严三秋摇了点头,道:“不消,对方已经收功敛气,多数找不到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