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账本[第1页/共6页]
羊毫是中产以上人家的专享;浅显百姓记个账、签个名,很多时候就用废布裹一支炭芯儿拼集。潘小园第一次看到这类炭笔,就感慨彼苍有眼,这东西像极了后代的铅笔。本身再削一削,改进改进,便不难上手,利用起来毫无停滞。
任何一个用电脑做过表格的当代文明人,对这类体例应当都不算陌生。固然潘小园设想出的粗糙成品,的确是欺侮了后代统统的财会专业职员,但在武大眼里,无异于一项高新反动性技术,所要求的智力程度已经达到了他的极限。
那半子撂下休妻的狠话,第二天却多数还是家内里坐着。而刘娘子则顶着两个黑眼圈,按例兢兢业业坐在门边纺线,如果身形再饱满些,的确像个不竭吐丝的蚕宝宝。偶然候回过甚去管束几句女儿,就如许一向到入夜。
而当时,武大新娶的老婆潘弓足,在此中更是充当了一个大忽悠的角色。要死要活,哭天抹泪,非让武大搬场不成。
幸亏眼下武大新推出了更加甘旨的猪油炊饼,并且有限时现金扣头,赊账的人少了一大半,这帐本便不消做得太庞大。
接着,连络武大之前惯常利用的标记体系,比方何九叔即是一横一竖,蒋大夫即是两横一圈,王屠户即是一个小叉子……将每小我的代号,标在舆图上他们家的位置。
潘小园拿出那张阳谷县舆图,连同几张夹黄宣纸,上面让她用尺子比着,整整齐齐地画了一满页的虚线表格,用线串在了一起。
贞姐见了潘小园,羞怯地一笑,缩归去了。刘娘子叮咛她:“去烧水,给你潘姨吃茶。”
刘娘子常日足不出户,好轻易来个邻居唠家常,一面把那纺锤搁在肚子上,一面不免多说几句。潘小园这才套出话来,刘娘子家的一个远亲,原是住在清河县,识得武大郎的。武大当初卖屋子搬场,也是那远亲帮手找了卖主,说合还价,卖出了个略高于时价的好代价,又帮手找了这边阳谷县的屋子,第二天就换了寓所。统统办理得非常顺利。武大安设下来以后,拿出两贯钱,谢了那人的牵线搭桥。
但是,账要如何记?武大目不识丁,他能认出来的字儿,加起来约莫还不敷凑一桌麻将的。
公然,刘娘子见她来访,只是微微惊奇,便停动手里纺锤,号召坐下喝茶。刘公年老,还在房里睡,刘家的半子已经去酒楼帮工了,是以堂屋里没男人。小门小户人家,男女有别也只能做到如许,也没甚么不便利的。屋里只要小贞姐儿在忙来忙去的清算,踮着脚尖擦窗台,在上面晾了几双刚完工的鞋根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