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火腿[第3页/共4页]
一旁的李元娘闻声,忙挟了一片搁在老夫人的碗中,笑道:“这是咱本地人想的体例,家里如有残剩的肉,用盐腌了,挂在厨房柴火灶上头,经烟熏火燎而得。做汤吃是极鲜的,婆婆尝些吧。”言罢,又替老夫人舀了一勺汤。
因见了桌上火腿,赵东楼嗤笑道:“自宗留守献了火腿,现在
容娘想了一想,顺口道:“大哥无妨请高家九郎一道过来,我正有事要就教哩!”
老夫人见进之欢乐,心中又有些心疼小儿的意义了,便命厨房片了一大块火腿,叫于氏带归去摒挡。
宋管事忙不迭承诺,又说到庄上百般鸡鸭牲口支出,虽不比种麦。倒也收成不菲,田庄并转头沟半载尽入五百余贯!
世人一听,心中黯然。很久,守中沉声道:“只要我辈心系故乡,终有一日我大宋光复失地,使我百姓重回故里。”
老夫人叹了一口气,道:“好好的一小我,动歪了心机,变得恁的可爱!三郎,盼娘,我不盼着你们孝敬忠养,只盼你们将家中管好,把几个孩儿带出来也就罢了。你瞧瞧,一个个的,成何体统?的确比那贩子人家还要糟心啊!”
桌上安排洁净,去了那些郎君们不喜的果子,只摆了一碗火腿鱼羹,一碗火腿蒸蛋,一碟银芽牛肚,一碟肉瓜齑,一碟荔枝白腰子,一碟炒鳝鱼,一碟灸鹌子脯,另有两样应季的菜蔬。菜品未几,但每样菜分量足,清算得洁净,摆在桌上红红绿绿,非常入眼。
“既然邱庄头计算甚多,拿捏甚好,就依他的好了。养甚么。如何养,养多少,他拿了主张,与管事说一声便罢了。转头沟那处也不必焦急,繁华可多问问管事与邱庄头主张,摆布都是一家,无甚避讳。”
容娘冷静的想了一想,道:“既是如此,高家在临安运营甚广,不如管事去问问九郎,看九郎有甚设法。若高家愿收。都是亲戚。便与高家好了。如果那些农户情愿。他们的麦也可一处卖了,免得遭人压价。”
宋管事喜滋滋的禀道,这些日子那十来位牙人尽数缠着他,好话说尽,不过是为了这点奇怪的麦子。自难逃以来,南边少有种麦,吃惯了面食的北人叫苦不迭。虽各地连续有麦产出,到底南北有异,农户尚未摸透地盘的脾气,产出微薄,却不能喂饱那一大群北人的胃口。临安市道上,一石麦曾高达一百二十贯哩,爷爷的,那的确是吃金子。现在价降了些,也要四十贯一石,此番主家但是赚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