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灾情[第2页/共4页]
目睹着裕王府的马车分开,那位李太医也没在原地久留,抬手敲了敲边上的小药童的头,打趣道,“都走了,还瞧?”
小药童提着药箱,哼哧哼哧的跟着他走,仓猝忙的问:“不是好事,莫非是功德?”
李太医直了身子,恭恭敬敬的回话道:“发明得早,只要几小我得了伤寒。我已经令人把那几个病人隔开了,节制恰当的话就不会出大乱子。”
李太医没理他,重新抬起脚,回身往庄子里去。
李太医在前面看着,冷静地摇了点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样的眼睛,任何一个有怜悯心的人怕是都不忍久久对视。
每逢灾变,最怕的就是疫病。疫病一发,死的怕就不是一人了。
李太医摇点头,然后又点点头:“倒不急,迟些太病院另有人带药材来。只是,娘娘既是亲至,想来也是心念于此,我便和娘娘说几句实话吧,”他悄悄叹了口气,语气非常诚心,“人的身子不是钢也不是铁,饿了轻易出事,冷了也轻易出事。特别是现下这个气候,天寒地冻,庄子里还好,另有些住在外头棚里的,若真是得了伤寒,相互感染,小事便也成了大事......”
李清漪见那小寺人的模样,便猜到:约莫是裕王此前去公主府接本身,晓得本身来而后便又急仓促改道来此。她怕裕王有甚么急事,天然是也不敢过分担搁,因而只得对着李太医点点头:“看脉的事还是下回吧。李太医如有甚么需求的,固然令人去裕王府或是公主府。”
那位李太医看着也不过是而立之年,生得高瘦,面庞白净,描述浅显。他身后跟着一个提着药箱的小药童,一前一后,遥遥的便从庄里往李清漪处跑过来。
说来,也是她运气好,虽说李家不过是浅显人家,但李百户撑得起流派、黄氏又能筹划家务,姐妹三人自小便没吃过甚么苦。
他仿佛在想些甚么事,眉心紧紧蹙着,就连李清漪上车都没反应过来。
都说头发软的人道子也软,裕王的头发就非常的软,就像是丝绸普通和婉。李清漪抚着那乌檀似的发尾,心中俄然生出几分稍有的宁和与柔嫩。
李清漪很快定下心,稍稍稳定了情感,慢慢道:“李太医固然放心,赈灾的事情也都安排的差未几了。城中已经有富户起意了捐助,粥棚那边一日两粥很快便会改作一日三粥,我会令人保护次序,尽量做到公允,叫列队的人都能喝上。裕王府上正在补葺,会多寻些青丁壮去修府宅,以工代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