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放山[第1页/共4页]
越往里走,刘二炮碰到的熟人也就越多,挺老远就见他和人家打号召。对方听到的就冲他挥挥手,听不到的,底子就不睬他。
一起上,三小我在车上东拉西扯,越聊越热乎。这才晓得这大汉姓刘,熟谙的人都叫他刘二炮,家就住在转山子村,平时在家种地。几个月前,跟着村里的关把头放山,在山上转悠了半个多月,最后找到了几根小参。
识别人参的吵嘴好坏,首要看五部分,别离是芦、艼、体、纹、须,也称为“五形”。
“须”是参体上发展的那些颀长的须根,须根上面有很多小米粒大小的疙瘩,称为“珍珠点”。
徐青山见老羊倌直冲本身眨眼睛,从速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急转弯,冲刘二炮吧嗒了两下嘴,故作惊奇的点了点头:“炮哥,这不消你说,我也晓得别说在那深山老林内里了,就是在田野,那火堆和灶坑也是两回事,烧个土豆子把皮都烧糊巴了,内里还是硬茬子呢。这行行出状元,你不说我也晓得,你这身本事没有十来年的堆集,底子就达不到这份儿上。”
老羊倌用心侧了侧身,暴露了屁股前面挂着那块狍子皮。
又走出好几里路,最后七拐八绕,总算是到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听刘二炮说,这就是他们村,转山子村。
做过“把头”的,在四周十里八村都小驰名誉,到了季候,天然很多人登门拜访,要求入帮。而拉帮也有一套特定的端方,最根基的就是对想入帮的人是不能回绝的,就算是“初把”,也就是生瓜蛋子也不能回绝,只要人家成心入帮,把头就得照单全收。
老羊倌走出去没多远,回身便钻进了一家山货庄,买了块狍子皮。他也没说别的,别人天然也没多问。
“艼”是芦头上长出的支根,中间粗,两端细,像是枣核状,俗称“枣核艼”。芦头根部生出的艼,称为“护脖艼”;两个艼对生于芦头的两侧,称为“掐脖艼”;艼和芦统称为“艼帽”。
参帮放山季候性很强,每年谷雨今后到白露这个阶段去放山。白露扣秤封盘,山货庄就不再收人参了,参帮也就天然散了。老羊倌深知这内里的道道,这才费经心秘密和那男人回他们村,实际上也是想见见把头,探探风声,项公舞剑,意在沛公。
刘二炮讪讪的笑了笑,摸了摸脑袋,看了一眼徐青山,奉告徐青山,他在参帮卖力“端锅”,主如果卖力后勤的,参是把头分下来的。
放山的端锅人,都是由把头指定的。普通都是由“初把”担此“重担”。如果帮里没有“初把”,那就由春秋小的或是年龄大的端锅,换句话说,不是老的,就是小的,要么就是轮番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