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中西医别[第1页/共5页]
“我才不要呢,想想都恶心。”董芸想着那些爬动的虫子,不由毛骨悚然。
刘墉、董芸等了好一阵子,那边却没甚么动静。“会不会从两边来抄我们的退路了?”刘墉有些担忧道。
华佗笑道:“恰是,抱病轻易治病难。因此民谚才有云,‘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
“对于内伤致病,中西医都差未几,分歧的是外感。中医以为是六淫侵入而致病,西医则以为外感是因为人体传染了一种叫微生物的小东西。”
华佗担忧道:“老朽想这药用处极大,如此采挖,恐怕用不了多久便会干枯。”
“放大?甚么意义?”董芸更是迷惑。
刘墉、董芸没想到好不轻易出险却又要沦为阶下囚,不由相视苦笑,感慨造化弄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刘墉不想做无谓的抵挡,拉着董芸一同走到空旷之处。
董芸闻之大惊失容,惨淡道:“大哥担忧得对,恐怕来不及了。”
董芸又想了想,定了定神方道:“普通说来病理不过乎邪正消长、阴阳平衡、起落变态这几样。”说着,又看了看华佗,见华佗点点头,一颗噗通乱跳的心方稍安静下来。
“公子请说。”华佗慎重隧道。
刘墉朝一旁冷静静听的董芸道:“芸儿,你跟着华先生也学了两月了,你奉告大哥甚么叫病因吧。”
刘墉语气果断隧道:“有的。只是因为它们太小了,我们的眼睛看不见罢了。”
是以地离青龙山的匪巢不远,世人不敢举火,也不敢呼唤,又要细细搜索,因此直到天大亮才寻到这里。刘墉见众兵丁一个个风尘仆仆、神采倦怠,见着本身却喜形于色,不由忸捏难当,连连拱手称谢。不一会儿,董袭接报后也敏捷赶了过来。
刘墉点点头,又问董芸,“病理呢?”
“林中的豪杰都出来吧。鄙人刘墉,有甚么事便由我一人承担,只求各位豪杰放过这位女人,鄙人感激不尽。”
刘墉轻拍脑门,难堪一笑道:“鄙人记不住原话,不过内里的意义我倒是晓得的。如果病已经构成了才去医治,****已经产生后才去安定,这就仿佛人丁渴了才去掘井,仇敌都要打到面前才去锻造兵器,不是太晚了吗?这是说我们治病必须掌控好机会,越早越好。”
“眼睛看不见又如何晓得有?大哥说话不是自相冲突吗?”
刘墉吓了一跳,从速将华佗扶了起来,说道:“华先生谬赞了。华先生忧怀天下,时候记得百姓的苦痛,这才是当世名医的风采,刘墉深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