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雄辩[第3页/共5页]
张鼓声、杜立、汪全等十余名伴当正在演武场练习对练,来到明末乱世,估计到能够碰到的困难、艰险,赵烈不但自家苦练不辍,他身边的一众伴当也被他逼上梁山。
“是,父亲大人,”赵烈不疾不徐道,“我意历朝历代由盛转衰起因有二,一者赋税不竭减少,乃至入不敷出,有力安靖四方,二者,或内有饥民铤而走险或是有劲敌窥视于外,而朝廷却不自知,如唐之安史之乱,如宋之靖康,南宋之联蒙攻金,如本日之辽东建奴。。。。”赵烈一一点到,赵海明、李明峪当然晓得赵烈所言。
赵海明定下身来,看着赵烈,“烈儿,你可了然。”
“父亲大人,李先生,”赵烈正容道,“我大明人均田亩不过六七亩,去除仕绅侵犯田亩,小民人均六亩田已是不差,按户均五口之家,三十亩田计,大明北方一年一熟,均产不敷一石,三十亩产量二十石出头,冬麦过后,再种些杂粮,另有不敷十石,合计不敷三十石,五口口粮十石,余下不敷二十石粮,折银不敷十两罢了,田赋、丁税、辽饷、练饷,另有处所分摊,所剩无几。”
“父亲万安。”赵烈见礼道。
“公子所言但是那边听来。”李明峪有些游移,赵烈虽是勇武,不过此番不该是其所言,莫非是听闻来的。
赵烈笑而不答,倒是看向赵海明。
练完铁枪,赵烈又将大刀挥动一番,又开弓三十次,方结束了此番练习。两石半的硬弓空拉三十次,赵烈微微出汗,一旁的丫环王悦、娟儿奉上湿巾和凉茶。
“可吾不甘,”赵海明重重的放下茶碗,起交来回踱步,“吾有两不甘,一者,你叔叔战没于辽东,你奶奶白发人送黑发人生生痛死,吾为人子,为人兄不报此仇,誓不为人。二者,一旦吾荣休,你还未居上,家中无有功名,不出数年万亩田产将要分离。”
“免了,”赵烈除下纱冠,“本日练习的如何。”这些伴当只要不是随扈当值就要在此练习。
颠末量半年的苦练,一世人等小我武力大涨,黄汉、张鼓声的箭术超群,五十步的挪动靶可十中八九,此中余大宝小我武力最盛,一米九的身高,膀大腰圆,挥动起三十余斤的铁棒,等闲数十人近不得身。
“哦,二公子有何高见。”李明峪缓缓挥动折扇笑道。
“历朝初建,大多经历耐久战乱,地盘荒凉,百姓十不存一,百废待兴,新朝必付与田亩,轻徭薄赋,待百姓疗摄生息,鼎祚大兴,而后威加四夷。中前期皇室、外戚、勋贵、官吏、仕绅不竭兼并地盘,国之田亩占有十之七八,然其交纳的田赋几尽于无,而占一国九成丁口的布衣以其两成的田亩赋税扶养举国之众,渐贫弱否。”赵烈接着道,“父亲大人,我朝现在立国二百五十余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