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三十两纹银的潇洒[第3页/共4页]
老张在门边瞧着,只见到这两个脑袋凑到一起,一个白头翁、一个少年郎,实在好笑。再绕到中间去瞧,两小我盯着书帖的眼睛里,都放着野狼似的亮光,更是风趣的不可,闹得老张憋不住笑,强忍的呛了一口,咳嗽起来。
楚风再度走出来的时候,手里捧着一个小布包,笑眯眯的递到了那落魄墨客的手上。
“先生您瞧,”楚风抿了抿嘴唇,将《京酒帖》对着光揭示给陆文端看,“这书帖,是不是被人揭了二层?”
老先生毕竟年纪大些、经历丰富些,并且常常能够从纂刻的角度上提出些新奇的观点,令楚风受益匪浅。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于文端先生这个教员的指教,楚风是非常感激的。
文端先生看着好笑,又是赞叹,又是担忧。他这几日也临习了几次,但都是浅尝辄止,并不研讨于此中的书道,而是心心念念应当如何将这书帖中的风骨应用在纂刻之上。
“你……”墨客缓缓回神,目光庞大的看着楚风,“你就不怕我拿着这钱就走了,再也不还给你?我如果旬日以后将这手札取回,又带着三十两纹银一走了之呢?你待如何?茫茫人海,你去那边找我?”
苏轼的字是出了名的刚健雄浑,不能用金饰的羊毫,适合用狼毫写就。兼毫,也就是羊毫、狼毫参杂的那种羊毫,是后代常用的,比例上能够自行调配,那说法就很多了。
墨客心下慨叹,他遇事至今,碰到的都是趋炎附势、趋利避害之徒,没想到独一打仗到的一个萧洒之人,竟然是一个年青不敷弱冠的少年。
墨客等候的时候颇长,自发得这桩买卖已经是死路一条,以是连书帖都重新包好了,只筹办一会儿就告别分开。谁晓得楚风竟将三十两的银子递到了他的手上。
楚风在书画一道上很有些痴意,之前学画时如此,现在得了《京酒帖》临摹也是如此。
楚风冲着文端先生微微躬身见礼,笑道:“那小子就渐渐还吧,在先生这里事情个十年、二十年的,总能还的上吧!”
对于这少年来讲,三十两银子,恐怕也是他几个月的人为罢!
就像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传闻,王羲之从兰亭雅集上归家以后,也曾经多次重新誊写《兰亭集序》全文,但毕竟没法复刻出当时的笔迹,更不必说超出了。所谓天时、天时、人和者,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这是最坏的筹算。说句实话,楚风是不信赖面前这个连吃几块糕点都不美意义的墨客文士,会做出那等不要脸的行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