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3章 一生俯首拜阳明[第2页/共4页]
沈侃千万没想到四叔竟要请如此大有来头之人,这已经不但仅是正视了,的确是正视的一塌胡涂!
百度记录,王鏊生前博学多才,其文章非常修洁,善书法,喜藏书。为弘治、正德年间体裁窜改的先行者和表率,影响了一代文风。
沈嘉绩坐下后,对耘农先生说道:“这孩子多时不见,一转眼就长大了。”
“九岁。”门生回道。
沈侃跟在他二人身后,就见房檐下站着个十三四岁的家童,正在那边低着头做蛐蛐笼子,书房里传出来孩童的朗读声。
王鏊乃是明朝名臣,文学家,自幼随父亲读书,聪慧非常,传闻八岁时能读经史,十二岁时便能作诗,十六岁时就进了国子监,当时同窗们争相传诵他的文章。
本来潜斋先生姓王,他的父亲名叫王鏊,字济之,号守溪,姑苏人氏。
耘农先生便问他:“还认得我们吗?”
九岁的孩子回道:“刚才阳明公祠请去写匾。家父临行时说,本日有客到,顿时畴昔奉告。”
成化十一年中的进士,初授翰林编修。明孝宗期间做过侍讲学士、日讲官、吏部右侍郎等官职。
这时耘农先生问道:“尊翁先生在家么?”
正德元年,王鏊时任吏部左侍郎,与吏部尚书韩文等官员奏请刚即位的正德天子诛杀刘瑾等八虎,但事败未成。
最为世人所敬佩的是王鏊居官廉洁,全无积储,故此被称为“天下穷阁老。”
颠簸的马车每隔一小会儿就会爬上一座桥,古桥的数量之多令人咋舌,光是从《宋平江图》里统计,各式百般的桥梁一共387座,合适唐朝大墨客白居易的“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名句。
王鏊在任上时,极力庇护遭到刘瑾等人毒害的官员,并多次劈面劝谏刘瑾,终因没法挽救时势,遭到架空,愤而去官归乡。
沈侃看着这名九岁的孩子,心说确切挺少见的,虽举止说话像个小大人,却又不失灵性,如果将来本身的孩子也能如许,那该多好呀!
而后与老爷子沈汉一样,在故乡居住了十六年,始终不肯复出。嘉靖三年卒,享年七十五岁。
戋戋一个村办的小书院,十几二十几的乡间小门生,竟要请天下钦慕的穷阁老先人来教书……
不过一想到村里的孩子们,大多八九岁正贪玩的年纪,乡间的孩子又特玩皮,如此一想,也就不难了解四叔的挑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