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马来西亚的马来人与华人及其关系研究》 1/1
没有了 设置 下一页

第一节 地理[第1页/共4页]

从地理布局上看,马来半岛原属于陈腐的大陆板块——巽他地台的一部分,该地台也在更新世结束时跟着两极冰盖熔化,海平面上升,大部分已被淹没于浅海之下。

马来半岛的山脉集合在中部和北部,构成同一块山核(themountainous core),就在其地点的高地上,有金马仑(彭亨境内)、丁加奴等高原。位于半岛中东部的丁加奴高原,包含本农(Be-num)、大汉、东岸等山脉的北部山脉,呈极度切割状况,海拔均匀为2500英尺。半岛的中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另有很多石灰岩孤山,高耸孤单,边沿峻峭,鲜有植被,高度几百到几千英尺不等,并有大量石灰岩洞。在玻璃市与泰国边疆一带,与石灰岩山脉并存的,是很多大的盆地和地坑,底部平坦,四周为石灰岩绝壁峭壁,在本地被称做wangs,较大者被马来人辟为居住地。吉兰丹、丁加奴、彭亨以及柔佛东部一带,为一系列低矮山脉,与海岸线呈大抵平行走向,时而向本地延长达数英里。这些海滩山脉在本地被称做permatang。

2、东马(砂拉越和沙巴)

温度和降雨量也随地形分歧而有所辨别,如金马仑高原的均匀低气温为18°C,降雨量为2500mm以上;吉隆坡则别离为27°C和2410mm。夜间多风凉,人们常用“整年都是夏,一雨便成秋”来描述本地气候窜改状况,可谓贴切也。

马来西亚在行政上由13个州和两个联邦直辖区构成,共有国土面积约329758平方千米,分为西(马来半岛)、东(砂拉越和沙巴)两部分。此中,西马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8.6%,东马约占61.4%,中间是南中国海,两部分相隔为540千米。马来西亚总的地理特性是海岸线长,山地多,平原少;热带雨林覆盖面广;受热带和陆地环境影响,高温多雨,河道密布,池沼多,红树林景观奇特;动植物、矿产和陆地资本丰富,特别是新发明的石油和天然气储藏量大。

马来半岛的地貌特性是多山,纵向平行摆列着一系列山脉,从西到东,有Banjaran Bintang(滨登山脉)、Banjaran Titiwangsa(骨干山脉)、Banjaran Gunung Tahan(大汉山脉)和BanjaranTimur(东岸山脉)。骨干山脉及其以西诸从属山脉,均源于侏罗纪晚期和白垩纪初期山系;大汉及东岸山脉则更加陈腐,乃天生于古生代结束之际。因为地处热带,历经上亿年的风剥雨蚀,除大汉山脉外,其他山脉顶部原有的极厚的堆积岩早已不见,导致花岗岩岩体外裸。骨干山,顾名思义,是马来半岛的一座最首要的山脉,被称做半岛脊背,北起泰国,南至森美兰,长约483千米(300英里),宽约48千米至64千米(30至40英里),稀有座岑岭,此中最高者为Gunung Chamah(哥布山),海拔2171米,是半岛东、西两部的分水岭。马来半岛最高的山岳是Gunung Tahan(大汉山),海拔2 187米。

没有了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