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七章 舆论战争[第1页/共3页]
“好!!!”
说罢,按下收音机的开关,就听到内里传来了个清脆的声音:“……年,满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会晤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李鸿章问:“中间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丢弃本国独立精力而甘受欧洲安排,莫非一点都不感到耻辱?”森有礼答复:“相反,我们对这些窜改感到高傲:这些窜改绝对不是受外力逼迫,美满是我国本身决定的,敝国只要发明他国好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88年,当清朝水兵建立之时,其范围和气力都远超日本,朝廷高低都以为大清海防高枕无忧,醉生梦死的开端内斗之际。而在一海之隔的日本水兵,则恰是此时发力,1893年2月10日,明治天皇下旨:在将来六年中,每年从内库中拨出30w日元,文武官员每月从薪俸当中拨出非常之一,用作给水兵添设大舰之用,日本朝野闻之无不为之打动,议员主动捐募四分之一薪资!而日本皇室一年的内库支出,也不过才150w日元!”
“1885年,天津条约签订后,李鸿章提示总理衙门:“约莫十年以内,日本强大必有可观,此中土之远患,并非目及之近忧。”而伊藤博文对随员的警告是:“有人担忧三年后满清必强。此事直可不虑,满清还在用科举测验提拔文官,靠比试传统兵器提拔武将,所取非所用,略微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传言他们的陆军水兵整治有序,以我看来,皆是空言。”
同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天津见面。措置甲申政变清日两邦谈判,李鸿章说:“朝鲜事,我并未办错,如果以分裂,我唯预备兵戈耳!伊藤博文以退为进,利用这位所谓的“东方卑斯麦”签下天津条约,商定:将来朝鲜凡是有严峻事情,清日两国如有一国出兵。需向另一方行文奉告,使得日本获得和满清划一的出兵权力。并为厥后的甲午之变埋下隐患。”
“何故他国以洋务兴,而满清以洋务衰?皆因以这位老佛爷为首的满朝文武高低,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交际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百姓,不知国度为何物,不知国度与当局有如何之干系,不知当局与群众有如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任务,及其败然后知其以是败之由,是愚人也,乃或及其败而犹不知其致败之由,都是酒囊饭袋耳!”
“1886年,在天津海军书院任教的马吉芬到日本旅游,目睹了这个国度在明治维新十八年后的窜改,给他故乡的报纸撰文写道:“这是一个聪明的民族,他们引进了我们的电报,海关,银行体系,锻造了精彩的银币。东京大学尝试设施完整,翻译利用天下上最优良的教科书,设想二十年前它还一无统统,这么短时候内,成为天下上最具进取精力的国度,窜改之大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