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帝国的崛起1》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395章 我们需要强大的突击力量[第2页/共3页]

正面推动加有限度的矫捷交叉作战就是王子将来在动线运营的战术框架。前者好说,依托德军的本质和设备上风,不成能做的比汗青上还糟糕。而后者弄起来就费事了,因为这个年代的物质前提非常茶几啊

说道这个这个题目,大师第一想起来的就是坦克。没错,必须有坦克,装甲车都不可,启事很简朴,装甲车通过性不可。而汗青上德国人的坦克可谓悲催,不管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讲都没法和英法去比。而这个位面,王子想要闪击东线,起首要处理的就是坦克题目。

第二更奉上~~~求订阅求打赏~~~!

以1918年年初为例(美军大范围达到之前)德国在西线一共具有一百九十四个半师!总兵力400万人,具有1.5万门火炮合3000架飞机以及十辆坦克。而劈面的协约国呢?一共具有一百七十六个步兵师和十个马队师!一共具有近500万军队、1.7万门火炮,3800架飞机和800多辆坦克!而统统这些军队都集合在不过500多千米宽的战线上!一千米战线均匀1万人!再加上堑壕、地雷和机枪,试问,1战中甚么样的军队能够将如许的防地完整打穿?

汗青上东线是个甚么模样呢?先说俄国,俄国一线兵力(参战职员、作战军队)一向保持在300万人高低。如许范围的军队摆设在长达1625俄里的冗长战线上,如许的兵力密度和英法在西线的兵力一比完整不成比例。并且如果以单位面积上德国的铁路密度为10。奥匈帝国的铁路密度为6.7来计算的话,那么俄国的铁路密度只要1!

王子将施利芬伯爵的复书放到了一边,不能说伯爵的观点是弊端,从1战环境来看,任安在西线想要搞冲破,交叉或者远间隔蛙跳的行动终究都不会胜利,无它,兵力密度太大了!而火力密度一样大的可骇!

而在王子的时候表里,在开战2年内必须处理俄国!然后才气从俄国抽身,处理奥匈帝国、以及西线的一系列题目,同时从俄国获得的补偿也是支撑德国打下去的关头。各种物质是一方面,最首要的是粮食!

“实际上如许的战术能胜利具有很大的偶尔性或者说特别性,在南非,英国人的兵力非尝有限,底子没法构成一条连贯的战线,并且他们贫乏火力,马队军队能够等闲的交叉。加上少量的炮兵以后便能够进犯英国人防备并不周到的火线。但是在欧洲这统统都不成能。”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