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隐锋芒,圆通求成[第2页/共3页]
屈是为了伸,藏锋本是蓄志,不平难以伸展,不藏锋志从何来?曾国藩的“藏锋”表示在他与君与僚属的共同办事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知我,内心老迈不欢畅,这是人之常情。因而有些人便言语露锋芒,行动也露锋芒,以此引发大师的重视。但更有一些深藏不露的人,仿佛他们都是庸材,胸无弘愿,实际上只是他们不肯在言语、行动上露锋芒罢了。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表示本领的机遇,不怕没有,只怕掌控不牢,只怕做的成绩不能令人特别对劲。
屈是为了伸,藏锋本是蓄志,不平难以伸展,不藏锋志从何来?
曾国藩正视才与德的相对感化。只不过他有一种谦德,以为才是靠不住的,如果恃才傲物,就轻易众多横流,近乎小人了。他在家书中对后辈的贤否,也有六分天生,四分炊教的话。何故又如许正视天命天赋呢?仿佛是他的一种冲突思惟,实在不然,这恰是中庸相反相成的事理。他自称愚柔,而致九弟书云:“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脆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主,必须有倔强之气,弟能夺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今后加功!”
曾国藩藏锋的典范事例很多。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攻破,红旗报捷,他让官文列于捷疏之首,即有谦让之意,特别是裁撤湘军,保存淮军,企图极其较着。一裁一留,既减锋芒又能自保,足见其心机之精美。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人着名了,必然会招人侧目而视,是肇事的根由。
《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而有此器,却不思无此时,则锋芒对于人,只要坏处,不会有好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不磨平触角,别人必将力折,角被折断,其伤必多。锋芒就是额上的角,既害人,也伤已!
不但才与学相济的事理是如此,在舒发志气方面,屈伸行藏,也是一样的。曾国藩初人北京会试的时候,就抱有弘愿,但跟着经历的增加,他也深谙圆通藏锋之道。曾国藩以为凡是有血性有志向的人都想成为人上人,而职位越是卑贱想获得的职位就越高;支出越困难,就越想发大财。贫乏甚么就越想获得甚么,这也是人之常情。而此中的君子却一向默不出声。是不想有所得吗?只是他看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