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金胄裹尸[第4页/共5页]
这话的意义很明白,墓里的东西不是用道术便能够敌过的,如果用道术跟那东西为敌,无异于以卵投石。
固然道家阵法的防盗结果好,但如果然遇见了能人,特别是行里人,那么盗墓就显得轻松加镇静了。
温韬在长安当了七年的行政长官,就在这七年中,关中地区几近统统的皇陵都被他带人给盗了个遍。
俗话说得好,狗急跳墙,兔急咬人,人急了,那就得生智。
用现在的话来讲,墨清子就是一个有贸易目光的羽士。
“墓中金胄裹尸,非常人能敌,更非道者能敌,易家五门之术不属正统道术,可与其一搏,虽胜算不过一成,易某也愿以命搏之,报袁公知遇之恩。”
“易某也曾想不书此绝密,但袁公之事,山云子众位道友之事,决不成无人晓得,此等护国大义之人,应受天下赞叹,而不该消弭于汗青大水当中。”
治病就算了,道家五术固然有治病一行,但他还真不是当大夫的料,起码就诊病这本领而言,他比不过那些专业的老中医。
至于他这些本领的来源则完整没有记录,哪怕是别史也一样的没半点记录。
“若能敌过倭寇,袁公怎会签订民四条约?”
“未得其重生之秘,却世人身故,得此动静,袁公老泪纵横,直说不该如此,袁某愧对诸位。”
那段光阴当中,很多羽士方士都被迫丢了饭碗,只能靠着行医看相寻求活路,在当时候,能够说有很多羽士都遇见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况。
“民国五年。”
关中地区的墓温韬已经差未几盗光了,剩下的不是一些穷墓就是一些空墓空冢,没甚么油水可榨。
“易某苦思数日,纵袁公不准易某再度踏足奉天,可寻秘一行,势在必行,袁公已命不久矣,若不寻秘......袁公危也......”
“绝书以袁贼称呼袁公,实乃无法之举。”
不得不说大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温韬确切是给唐朝皇陵带来了灾害,并且是毁灭性的灾害。
用一个比较浅近的比方。
书里只是写了有这么一个东西,但详细是甚么样的邪术,是甚么阴阳道理构成的,则一点记录都没。
但按照记录,这坟场的仆人比很多高官都还要富有,属于一个经商起家的土财主,名为宋何。
“民国四年,袁公悲忿之下签订日当局民四条约,天下骂声四起,怨声载道,袁公自认无颜以对天下,夜夜不眠,与易某相谈此事之时,常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