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治标治本[第1页/共4页]
实际上半个月前董卓的招安使者已经来过一回,被郭嘉拒之门外。
董卓是想和郭嘉联手抵挡关东联军,以是入长安后先招安郭嘉,却没有得逞,现在是气急攻心,反倒号令十八路诸侯攻伐益州。
“元直,乡亲后辈可都接来成都了?”
士族后辈虽很多都是飞鹰喽啰,横行霸道之徒,可总有饱读诗书,满腹才调之辈,这些人不会天生就为了家属好处而保存,圣贤之言让他们在屈就权势之前,也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原则,谁又不想成为一个利国利民的国士呢?
郭嘉面色稳定,持续问道:“那我该如何防微杜渐?或断绝此患?”
实在蔡琰报告给郭嘉的事理,放在后代也一样如此,很多胸怀弘愿发誓要有一番作为的青年俊彦,在走出象牙塔之前大多都是神驰着夸姣出息,国度栋梁,开辟将来,扶植故里,功成名就时流芳百世,但实际与胡想的差异消逝了他们的大志壮志,不得不向权势低头,满腔热血与才调终究也只用在了追名逐利上面。
合座谋士垂首暴露暗笑,并未有涓滴惶恐之色,郭嘉坐在主位上点头轻笑不已。
堂内众谋士蓦地昂首,震惊地望着郭嘉,心底都明白郭嘉话中意义。
“主公是想从这些贫寒后辈中甄选出有才气者代替益州士族管理处所?”
徐庶心领神会,有点猜到郭嘉的意义了,出列回道:“已从各郡接入成都,由郭平在城中妥当安设了。”
甄俨蹙眉地问道。
让众谋士不敢冒然献策的启事也在这里。
这就是一个非常难堪的处境,两害取其轻,可这二者之间究竟哪一个做法的坏处最轻?衡量不过来。
翌曰凌晨,郭嘉调集部下谋士们在府中议事,他刚想开口将压抑士族的对策与谋士们商讨时,姗姗来迟的甄俨皱眉不已地跨入堂中,朝郭嘉一施礼后,先禀报了一个最新获得的动静。
他们想开口说放权给士族,给足他们好处就行,这是实事求是的说法,但是转念一想,大师都沉默了,因为面对郭嘉,士族不会有至心实意投效的一天,不管郭嘉如何做。
一脸沉寂之色的郭平出列后平平道:“一百七十余人。”
甄尧举头挺胸,神采冷酷地持续答复道:“先治,可将益州完整掌控在手中,境内再无隐患,但却树敌天下,对主公进取天下倒霉。先伐,主公可和缓与士族干系,向外攻伐遭到阻力减少,但有腹背受敌之忧。二者利弊难以衡量,皆看主公如何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