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重生之大总统》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章

第十七章 清廷大地震[第3页/共3页]

中法一战,慈禧太后认识到台湾的首要性,服从李鸿章的建议,在台湾设置行省,刘铭传任首任巡抚,宋骁飞因军功,封为武功将军,从二品,淡水大捷后他就带兵赶回了朝鲜。

李鸿章此时的设法,和曾纪泽是一样的,见好就收。因为这一战,李鸿章几近把淮军的成本都赌上了,最后镇南关大捷另有运气的成分,不能再打了,也没钱再打了。兵戈是要烧钱的,这是清流们永久不会明白的事理。中法开战,中国以广东海防、福建海防、援台规越、滇桂告贷等名义向汇丰银行等洋行所借的内债总计七次,总数约为库平银一千二百六十万两。这还是直接用于军费的数量,如果算上淮军伤亡要发的抚恤金和丧失的战舰船厂,大清国库空虚,耗不起了。

慈禧太后先是以“颓废因循”的罪名,把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大臣全数免除,然后硬说恭亲王有病,让他放心在野抱病;军机大臣宝?原品退休,李鸿藻、景廉降二级调用;翁同?撤职留任,退出军机处,仍然去毓庆宫教年幼的光绪天子读书。如许一来,实际上闭幕了全部军机处,太后大权独揽。

冯子材在镇南关痛杀法国佬,得胜回籍,遭到两广父老乡亲的夹道欢迎,当时有诗为赞:“南人鼓励咸嗟叹,数十年来无此战。献果焚香夹道迎,痛饮黄龙何足算!”

这时,有一名大狷介官最早跳了出来,上奏朝廷,号令朝廷要从速抓住这无益机会,跟法国人媾和。你绝对想不到,这位能够被很多五毛骂为“爱民贼”的大狷介官,不是李鸿章,而是驻法公使曾纪泽,曾国藩的二儿子,他之前一向是主战派的代表,这时为甚么会俄然要求媾和呢?

上一页 设置 下一章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