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人缘[第1页/共4页]
这时,童小言出去通报,说是丁贵妃来了。
她拾起那些奏折,一一看了。
这孩子,赋性也是有志于天下的吧。
赵晟衡量以后,竟也同意了他们的发起。
金太后道:“你考虑得也对,毕竟过继来的这位,将来是要担当皇位的,天然要谨慎。不过话说返来,实在容止各方面的前提都很不错,本身的才学且不说,与丁贵妃又有一层亲戚干系,就算你不在了,他也能看在丁贵妃面上善待后宫,以保她们暮年康宁;在前朝,他又有那么些兄弟帮衬,看眼下景象,朝臣们对他也是对劲的,得道多助,将来不难预感君臣同心之场面。”
常乐在时政殿服侍,天然也旁听了他们商讨的过程。
金太后道:“都晓得你要从宗室里过继,他们提名建议,也是早就能预感到的。”
究竟上,赵晟不介怀子侄们对皇位有诡计心,归正他已经接管实际,承认本身是生不出儿子了,这皇位迟早还是得传给某个侄子。何况他用心放出风声说要从宗室里过继儿子,本来就是想看看这些侄子们的心性。
“见字如见人,这孩子有大胸怀。”
金太后忙道:“这话就不对,不管担当皇位的是谁,都要过继到你的名下,那是你的孩子,不是别人的。”
丁贵妃将山参放回盒子里,交给顾承平。
金太后喜道:“容止这孩子公然故意了。”
金太后又道:“就算我说的这几个你都不对劲,宗室里的孩子这么多,总有你中意的,你得用心选一个出来。哀家传闻,臣子们已经有在发起,要在正月月朔大朝会的时候,联名向你保举了。若你现在不拿定主张,到时候岂不是被动。”
赵晟扶着额头:“太后不消说了,朕只是内心不舒畅,脑筋却没胡涂,只是到底要选谁,朕还要想一想。”
赵晟揉着眉心,不肯意议论这件事。
第二天,赵晟传召了中书令、尚书令、门下侍中和礼部尚书一起商讨祭天大典之事。中书、门下、尚书乃是大庸朝最高政治机构,三省长官便划一于宰相,祭天大典是一年一度的大盛事,天子焦急他们商讨天然很普通。至于礼部尚书,也是因为祭天大典都由礼部实际筹划的原因。
赵晟沉吟着。
赵晟想起冬至日赵容止写的那几个字。
金太后道:“哀家晓得你不痛快,可再如何不甘心,皇位总要传承下去。这些日子,哀家冷眼看着,有几个孩子倒是不错的,比如靳王家的老三容止,东平王的孙子梓真,别的哀家觉着容毅那孩子也不错,性子是冷了点,但你不是也一向都很喜好他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