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生何处不打脸[第2页/共4页]
临到中午,烈rì炎炎,主仆二人赶到了县城西门外,在城郊一家小饭铺随便吃了些东西,便到西门渡口等候渡船过河,从县城到永平乡石田村另有三十多里路,要在入夜前赶回家那路上就不能多担搁。
嘉靖三十三年曾渔十四岁,第一次插手院试,固然落榜,但无人敢轻视他,毕竟全部广信府还从没有过十四岁的秀才;十七岁时曾渔再次院试落榜,还是没人敢劈面讽刺,谢子丹只是公开里调侃曾神童眼妙手低;一晃又是三年,曾渔已经二十岁,第三次落榜,谢子丹的确是心花怒放,固然他本身此次也是一样榜上知名,但他自知取中的但愿迷茫,须知广信府五县约有一千五百名童生插手院试,只要四十二个生员名额,四十取一,谁敢说必中,也只要曾渔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傲慢小子敢信誓旦旦说二十岁前入县学,现在都成了笑柄,这时候赶上了不大大讽刺一番更待何时——
篮舆在岸边古柳下愣住,一个头戴儒巾、身穿绸衫的青年墨客从篮舆里钻了出来,快步走到曾渔跟前,上高低下细心打量曾渔,还靠迩来看曾渔的脖子,脸上笑意更浓了,假作体贴道:“九鲤贤弟,贵体无恙乎?”
身材尚未完整规复的曾渔骑着大黑驴赶路,四喜跟在中间,主仆二人沿丰溪左岸向东而行,丰溪是永丰县第一大河,发源于闽地浦城县仙霞岭,从东面向西北方横贯永丰县境,然后汇入信江,曾渔的故乡永平乡石田村就是丰溪流经之地。
这青年墨客名叫谢子丹,是曾渔长嫂的幼弟,比曾渔年长六岁,同在本县东岩书院肄业,因为曾渔常常受主持书院的夏先生嘉奖,学业平平的谢子丹就心存妒忌,并且幼年的曾渔又恃才傲物,多次扬言二十岁前必进县学,只要生员才有资格进县学,曾渔的意义就是要在二十岁前考取秀才,很多人都信赖曾渔能做到,因为曾渔九岁就蒙时任永丰知县吴百朋的赏识,誉之为神童,十三岁时曾渔顺利通过了县试和府试,成为了永丰县最幼年的童生——
孙牌头、李牌头热忱聘请曾渔主仆去博山村作客,曾渔婉拒,喝了一碗孙牌头送来的粳米粥,告别博山村民骑驴上路,孙牌头几人送出博山道外,看着主仆二人策驴远去,李牌头摇着头道:“真是希奇,这位曾家少爷从安闲容八面chūn风,那里象是要吊颈寻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