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行夜路[第2页/共4页]
“扑通”一声,四喜跌倒了。
又走了4、五里,天完整黑下来了,但还没看到陆坊乡的灯火,门路在丘陵平野间蜿蜒,望出去一片昏黑,曾渔放慢脚步道:“四喜,我们怕是走岔道了,我在路亭问路的那位白叟家说陆坊乡有十多里路,我们从当时一向走到现在,应当走过十几里路了,却还没看到住户人家。”
星光淡淡,山野间的门路模糊可辨,主仆二人走路都是高提脚怕被绊到,四喜拜了陆贤人,感觉少爷这回补考真是必中了,表情甚好,不感觉行路难,反而很有闲情地提及故乡的事:“少爷,难怪十五都大山那边出来的人走路都是那么怪,脚拎得那么高,却本来是走山路走惯了的原因——”
曾渔背着书笈走在前面,这书笈有二十多斤重,起先背上去并没感觉有多沉,但越走越沉,勒得肩膀疼痛,气候又热,汗水洇渍着更是难受,初上路时书笈是由四喜背着,但一天走下来,四喜就吃不消了,这小奚僮毕还没成年,曾渔就让四喜背罗盘、衣物等简便的行李,书笈就由他来背,负笈肄业就是这个模样啊。
这世道并不承平,闽、浙、赣南另有倭寇袭扰,在这他乡异地走夜路,四喜有些惊骇,问:“少爷,走岔道了那如何是好?”
守墓老夫打着哈欠道:“这位公子,时候不早,将近二鼓了,你们两个从速上路吧,老夫这守墓庐舍总不好留你们歇宿,你们是去抚州对吧,那就持续往前,陆坊已经错过,前面三里便是青田村,青田村恰是陆贤人的出世地,在那边借宿能沾到贤人灵气,不管考秀才、考举人还是考进士,都是必中了,两位从速走吧。”
曾渔道:“一起去看看,或许是社庙甚么的。”
既然到了陆九渊墓前,祭拜一下也是应有之义,曾渔给了守墓老夫十八文钱买了九支香和一对小蜡烛,到象山先生墓前点着,慎重祭拜,四喜也跟着拜,默祷陆贤人保佑九鲤少爷补考顺利、高中秀才、衣锦回籍——
庐舍门未开,守墓人隔着门发声问,声音衰老。
四喜自告奋勇道:“少爷,那边应当是一户人家,待我去问问,能不能让我们借宿一夜,少爷你在这里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