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醒悟[第1页/共3页]
谢先的这一支由族长安排跟着皇室渡江,几百年后出了一名赫赫驰名的大臣,乃是明嘉靖朝‘余姚三阁老’中的谢迁。
直到金兵入中原,国破家亡之时!谢家的族长为制止册本落入鞑子手中,一把大火将自家的书楼扑灭,吟诗一首后纵身跳入,他身后的子侄号哭悲哀,踏着族长的足迹冲进了火海当中……
太康县志中连族长的名字都看不到了,仅只留下一句,“……金兵破城,谢口举族而抗,败,不肯降,遂焚书楼,长歌而入,子侄叩首,併命而终……”
跟着谢灵笔下的字越写越多,气势也渐渐的闪现出来。恰如山涧一泓清泉,气韵良好,清丽秀逸,媚然多姿。
依依不舍地送走了谢灵,安木便当真的思虑。这个天下在这几日,向她开启了一扇多姿多彩的窗户,令她目不暇接,浮想连翩。
谢灵将本身带来的一套笔墨纸砚摆在桌上,然后她身边的女使就开端端着水滴砚墨,比及她下笔以后,安木看到那一行行清秀的飞白不由得差红了脸。
宋朝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朝代,这里不但有巨大的苏轼,另有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如许的女词人。本身为甚么不能象她们一样,象谢道辒一样,成为汗青中一抹灿艳的光芒呢?
PS:文中安木所写的诗词,均为我本人创作。有些以‘寒烟翠’的笔名公布在红袖,有些是现作的。因为安木现在还是孩子,自以为我写的诗词还能够胜任。
手指攫紧了羊毫,浑身颤抖,笔下的水迹也跟着她的颤抖不断地变幻形状。眼看着笔锋上的净水,一滴一滴的落在书案上,会聚成了一个小小的汪洋。
叹了口气,昂首看了一眼悬浮在空中的电脑,上面显现着颜真卿的字体。怔怔的看了好久,脑海中却闪现出谢灵的音容笑容。
C
家属固然式微了,但是在太康剩下的族人却坚信只要谢氏的姓氏还在,那么名誉便在。他们补葺祖坟,祭奠先人,四周寻觅失散在烽火中的册本和后辈。实在找不到便本身背诵,一字一句的刻在竹简中。几十年的背诵和誊写,太康谢家的书楼在宋初又渐渐的畅旺起来。
后代戏曲作家田汉在《关汉卿》第三场中曾言道,“晚生是白璧黄金都不羡,只要谢家堂上燕。”
这几日,每到进食之时,吕氏老是会来请好几次,但是书房里不是热火朝天的会商,便是在悄悄的写字。吕氏数次到了书房门口又退了归去,冷静的将饭菜再热一次,直到书房里的几人饿得受不住时,才会将冒着热气的饭菜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