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墨之源流[第3页/共3页]
到清末的时候,想维新变法,统统向西方学习,写字用铅笔、鹅羊毫、钢笔。画画也用西洋的油笔,笔墨纸砚中的笔墨砚不但被挤出风行舞台,到民国以后,更是式微。本来那些文人墨士争相篡夺的墨,竟然无人问津了。乃至于,有些运营了上百年的闻名墨商,只能改行,到现在,名墨根基上已经不再出产。回想起来,真是不堪唏嘘。
再看那块墨,于立飞先衡量了下墨锭,又几次摩挲察看,敲打,轻嗅,感受纯黑朗润,光彩纯黑,色感丰富。闻之,有一股本身的古朴淡远的芳香之气。
于立飞把这方大西洞端石六吉砚谨慎翼翼的收到包里,他没筹算要脱手,下次回故乡的时候,送给老头子,必定会让他欢畅万分。
唐朝的时候,对墨的要求更高,这不但是社会上各种文人的需求,同时也是官府的要求。当时专门设立了作坊,处置造墨。恰好这个时候,朝鲜进贡了一种松烟,极其合适。因为这类松烟,跟麋鹿胶一起和成。当时仕进墨最驰名的,叫祖敏,当时能够说是名闻天下,他制墨的法门就是在墨中插手鹿角煎熬成的膏胶,这实在也是取自朝鲜的体例。
到南唐的时候,李廷珪父子,都是墨官,更是把制墨的体例加以提炼,发扬光大。当时他们制的墨叫珪墨,一向到现在,都是墨中极品。当然,这仅仅是限于松烟制的墨。
而清朝,则因为康熙、乾隆都善于书法,天然对制墨极其正视。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以是康熙、乾隆期间的御制墨,极尽精美之能事,制出来的墨,天然也是绝无独一的。而到了嘉庆、道光年间,国度多事,得空再顾及如许的事情。御制墨天然就没甚么佳构,官方私家制的墨,也只能作为普通的誊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