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诏[第2页/共4页]
过分笨拙或是不肯刻苦之人,怨天尤人之辈,给他们再好的前提,也无甚大用。
所谓人才活动,朝廷是非常鼓励的。
庄葱奇是有自知之明的,在人前夙来不攀“庄周”,甚么祖上荣光皆是浮云,若真如此,更显先人无能,徒教旁人嘲笑,何必来哉?
固然,宦海亦不乏妒贤嫉能,打压掉队之人,然毕竟是上不得台面的阴私计算,若非悠体贴身好处,谁会傻到没出处的四周获咎人,凭白坏了名声?
若在往昔,梁地士子多是投奔梁王,当今倒是分歧,贵爵京居令和推恩令已公布多年,各诸侯国名存实亡,朝廷虽未尽数除国置郡,实则与平常汉郡毫无差别。
年节将近,汝南太守的官邸不好登门叨扰,暂住在公府巷馆驿的汝南官员们,还是要去拜见请教的。
详细的官职已然定下了,只待颁下敕书,到公府领了官服和印绶,便可离京赴职。
郡考之上,更有国考,乃是在各书院最为出类拔萃者,得了山长和学监的保举入京,通过公府主持的国考后,即为待诏之士。
汉官秩俸极高,一定在乎那点薄礼,却好官声和颜面。
年节将近,该述职的述职了,该上计的也上计了,待过得正朔大朝,郡县官员便可随上官离京,返归治地,故临时闲了下来。
王爵还是王爵,也只是王爵,压根就再没踏足过所谓的“封国”,估摸着他们本身都忘得差未几了。
究其源起,乃出自《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
郡守之类封疆大吏倒还罢了,他们皆在北阙甲第具有本身的官邸,非是统统家眷皆随任处所。
当然,低调归低调,对将来的上官和同侪,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
书院教出的人才,足觉得士,亦足赖之,故为秀才。
真当官署诸公闲得发慌么?
入得帝都,郡官和县官的名头,真真一定够看。
年事大的百姓也仅是偶尔想起,自个貌似曾是某位贵爵的治下之民,年事稍小的,打从出世就不晓得有“封国”这档子事。
即便如此,真正的故意人,瞧他克日登门拜见的数位郡县官员,多数也能猜出是要外放汝南,却不知是郡府还是下辖的某处县府。
所谓待诏,始于秦朝,汉承秦制,上书求官或应天子求贤的进京士人,公府会临时指定其待诏的官署,听候天子诏令或公府册籍,待得有官缺且刚才适所时,待诏之士可入仕任官,形同候补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