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偶然[第3页/共6页]
老于不觉得然隧道:“你觉得瑶民真穷么?那是畴前!现在瑶民比我们敷裕。远的不说,九市那边的瑶民,男女长幼加起来不过百十口人,你可晓得他们一年能挣多少银子?起码有几百两!奶奶的,我们一辈子都不晓得能不能挣到这么多……”
老于对此非常吃惊:“你不晓得?华荣记现在做的蜡染绸买卖,就是从四周几个镇的瑶民那边收买来的,那些蜡染的绸缎,我也在街上见过,满是蓝色的,密密麻麻的花,色彩暗沉暗沉,不过是图那花腔吉利罢了。我婆娘也买了几块蜡染布,做了件比甲,差未几的花色,只料子分歧,我瞧着也不感觉有多都雅。可传闻在本地,一匹绸子起码能卖上三两银子!如果运到外头,一匹最多能卖上十两呢!少说也有七八两,你算算,这里头的利润有多高?!”
“我当时没活力,但你两个月没理我,我倒是真的活力了。”朱翰之施施然地抱臂睨着她,“如何?你筹算如何给我赔罪?总要给我个交代才是。”
曹泽民又嚼了颗花生米:“咱俩又不是陌生人,我初来乍到,没少受你照顾,既能帮上你的忙,还吊你胃口做甚么?”
“我是说真的!”老于睁大了眼,“换了是别人,哪有这么干脆?必得拖上十天八天,吊足了我胃口,再讨些好处去,才肯松口。就只要你,一听我的话尾・・・・・・”他嘻嘻一笑,“便晓得我要说甚么,主动开口帮手了。”
“二爷?”酒馆门口传来叫喊声,曹泽民扭头望去,见是郭钊身边的侍从,悄悄叹了口气,“甚么事?”
他坐正了身材,盯紧老于:“你说得详细些。这是如何回事?”
没多久,郭钊那边的伴计又过来送了些新衣和米粮,乃至另有书籍与笔墨纸砚。曹泽民对米粮新衣兴趣倒是缺缺,却有些没法回绝书籍的引诱,看着因伴计带来的新衣服而欢天喜地的水生,他毕竟还是叹了口气,态度也硬化下来。
曹泽民吃了一惊:“这是如何回事?”他才到德庆城两个月,除了几个同僚与家里养的三个孩子,便极少与外界来往,对这些事还真不清楚。
曹泽民却仍然混迹于兵士群中,时不时教自家那三个小弟子以及其他军户的孩子认几个字,倒也跟同僚们相处和谐。一日,与他同事的老军户老于约他吃酒,两人便在街头的小酒馆里要了一坛本地酿的米酒,再要了一小碟花生米,两人有一口没一可靠地边喝边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