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普遍帝国及其瓦解[第3页/共26页]
就文明层面而言,虽则中原、陆地一线上的文明传播令人夺目,但是转向中原、西域的方向来看的话,跟着大唐天下帝国的建立所带来的西域流派大开,从西域传过来的宗教特别是佛教,以及西域传过来的各种百般的品德民风,对于中原的打击则是前所未有的,包含来自草原与西域的糊口与文娱体例也成为唐朝上流社会的时髦民风。<span class="mark" title="“中国上层贵族效仿李唐王室对西北进献的开放认识。……公元7—8世纪,上层社会的女性都穿西域服饰,他们的伴侍皆着突厥服射猎或打波罗毬——一项来自中亚的活动项目。……在官方典礼中,康国乐和龟兹乐是与唐乐一道吹奏的。每当这类场合,都会请到西域识宝贩子、技工或演出者。”[法]魏义天:《粟特贩子史》,第87页。"> 而中原-陆地一线上向别传播的文明,实际上也多来自西域者。比如,对日本来说,直到江户期间,朱舜水先生把宋明理学体系性地传入日本之前,儒学和神道在日本一向处于附属职位,佛教权势一向是最大的。<span class="mark" title="拜见何芳川主编《中外文明交换史》上卷,国际文明出版公司,2008年,第205—206页。">
792年,赤松德赞还主持了一场“顿悟派”的汉传佛教与“渐悟派”的印度佛教的大辩论,并裁定印度佛教胜利。这一场胜利意味深远,它预示着数百年后高原与草原在精力层面上构成新结合的能够性。在札奇斯钦先生看来,颠末汉文明融会的中原佛教,远不如密宗色采浓厚的印度佛教更合于吐蕃的文明;印度佛教的密宗气质既能够压抑原始的萨满信奉苯教,又能把它融会起来,合适吐蕃游牧民族信奉。厥后的蒙古游牧者挑选了藏传佛教而非汉传佛教,启事也在这里。<span class="mark" title="拜见札奇斯钦《蒙古与西藏汗青干系之研讨》,台北正中书局,1978年,第9页。札奇斯钦先生还援引了元朝末帝元顺帝的皇太子听讲学的例子,皇太子曰:“李好文先生教我儒书多年,尚不省其义,今听佛法一夜即能晓焉。”这证了然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在对外来文明的弃取上有分歧的亲和性,地理间隔上的远近反倒不是底子身分。(拜见《蒙古与西藏汗青干系之研讨》,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