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白三十六章 十大神兽[第2页/共4页]
麒麟,亦作“骐麟”,简称“麟”,
梼杌本来只是令人惊骇讨厌的恶人,当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传说为太古“四凶”之一,是鲧身后的怨气所化。
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风俗。华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吼怒,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又有文献记录,观音菩萨的坐骑即为“朝天吼”。古书上说的一种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兽。形如兔,两耳背长,仅长尺余。狮畏之,盖吼溺着体即腐。《偃曝馀谈》有载。
昆仑山上的神兽,闻名的山兽,浑身乌黑,能说人话,通万物之情,很少出没,除非当时有贤人管理天下,才奉书而至。
麒麟
《述异记》中记录:“东海有兽名犼,能食冰片,腾空高低,鸷猛非常。每与龙斗,口中喷火数丈,龙辄不堪。康熙二十五年夏间,平阳县有犼从海中逐龙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见三蛟二龙,合斗一犼,杀一龙二蛟,犼亦随毙,俱堕山谷。此中一物,长一二丈,形类马,有鳞鬣。身后,鳞鬣中犹焰起火光丈余,盖即犼也。” 清同治《续修永定县志》上载:“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邑南有异兽,大如牛,尾似团扇,口阔,径直如盆,周身红毛,长数尺,噬人及诸恶兽,或觉得犼云。”
白泽是传说中的一种植物。常与麒麟或凤凰等,视同为德行高的统治者治世的象徵。
当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是中国当代传说中的一种植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被称为圣兽王。且是神的坐骑。
附:狍鸮:《山海经·北次三经》:“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郭璞注:“为物贪(忄林),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贪吃是也。”
按照《左传》文公十八年:“颛顼有鄙人子,不成经验,不知诎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狠明德,以乱天常,天下之民,谓之梼杌。”这个不成经验的恶人身后终究演变成上古闻名的魔兽,《神异经·西荒经》记“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