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经年再见中[第1页/共3页]
太小西门城桥时,帝君似有难言之隐,走到桥中心时对我道:“国师,不如明日再上山,连日赶路,歇息一日的好。”
过桥后便是上山的路,帝君、公孙喜及侍卫,我,甄繁华及羽林卫,另有许将军派的数十个带路的兵士一起谨慎谨慎,步步防备,终是安然的到了潼关卫。
潼关表里掘有一深三十尺,纵长十尺的护城带,城北大小北门现在已封闭,只要在玄一的军队入潼关时才会开启,城门由二十余兵士齐力落下,在护城带上成坐连通关内关外的门桥,方得颠末,过后即将城门拉起,方保吴无虞。
我将帝令传下,全队抓紧脚程,终是赶在日落前到了怀门。还是送过通关文牒,便顺利的入了城。
而潼关内,城池南高北低,东、西、北三面城墙高五丈,而南边的城墙,最高处有十丈。全部城池周长近十二里。共建有东金陡门,西怀门,上南门、下南门、大败门、小北门共六门。
而高低南门、大小北门四门,由生铁锻造,再铸灌以玄铁,一门重千斤,需得臂力惊人的兵士二十人余,方可撼动。
奇特的是,自今早黄霑飞出帝君马车后,直到此时帝君都未与黄霑同乘一辆,见着空落落只要帝君一人的马车,在公孙喜殷切的目光下,迟疑再三后我终是上了马车。
问过后才知,原这些人大多土生土善于潼关,玄一虽命令回迁,倒是迁者则迁,不迁者立下存亡状后可不迁。
西有渭、濛二川会湘江抱关而下,此行便从帝城解缆,走直道经帝城、姑苏、平城、房陵、上庸、汝阴、下邳七城,终至潼关西。
潼关乃首要关隘,故通行及门禁轨制较之青州他城极其严格,行人若要通过潼关,必经金陡门或怀门两门。日出,城开,商贾百姓游人可出入潼关,日落,城闭,制止通行。
潼关地处湘江渡口,居寿春、临淄、淮阴三城冲要,扼帝城至襄平驿道关卡,乃从陆路收支青州之锁匙。高傲漠、青溪、石三城易主后,大瑶国与青州的边关之城退居整三百里,易为潼关北,潼关南则紧临柒州国,故潼关为我青州关内、关外两重关防要隘,若潼关北破,则大瑶帝君一声令下,便可长驱直入,直捣青州帝城。
潼关自三城失守后,为青州关防咽喉之地,又与大瑶烽火比年,为重中之重,为御大瑶打击,防柒州突袭,帝君命令撤都尉府衙,在潼关东南西北四周设潼关卫,东西各驻兵两千,南北各驻兵一万,玄一此时正在豹丕山上潼关卫处,此处有玄一从帝城带来的精兵五千,故潼关北共有兵士一万五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