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高,实在是高![第3页/共3页]
老者说话时腔调顿挫顿挫,论述非常清楚。
杜连仲端坐堂上,一手抚着颌下美髯,一手用指节悄悄敲打着面前的案几,凝神深思。
杜连仲对这个整日里只知寻花问柳、斗鸡喽啰的儿子愈发绝望,语气峻厉,怒斥道:“莫要整日里不务正业,这个家不是我本身的,等我死了,你凭甚么撑起门面?”
杜连仲却不说话,又闭上眼睛,细心机虑。
杜怀恭插话道:“必是那吴王李恪捐献不力,眼看被魏王殿下远远超越,便心急如焚,想要以此法鼓励城中富户,主动捐募。哼,他也太天真,即便真有那踏实好名之辈想要借此机遇名录石碑,可也只是杯水车薪罢了。城中素有家资者,皆已同魏王暗通款曲、同气连枝,比不会出这个面。余者便是故意,可也没有阿谁气力,捐不出多少赋税来!”
这但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名誉!
这句谚语绝非传说,更不是描述词,自西汉以降就遍及传播于关中士庶阶层,它是对世居长安城南之韦、杜两族密迩皇宫、靠近皇权之政治社会职位的形象描述。
杜怀恭不如何怕他爹,笑嘻嘻说道:“您这不还在呢吗?再说了,现在抱住了魏王的大腿,等您百年以后,咱也是有从龙之功,封个国公不在话下,子子孙孙享用不尽,有甚么好担忧的?”
管家也有些傻眼,这立一块石头,背后竟然这么多的奥妙?
另一名精干利落的五旬老者垂手立在堂中,正轻声汇报着新进获得的动静。
从速说道:“这不是另有三天时候吗,我们要不要……再捐点?”
前前后后这么一想,顿时咋舌道:“这特么也太阴了!”
那老者便是杜府的管家,自是清楚此等收支事项,说道:“是两百贯。”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杜怀恭越说越是冲动,越说越是愤恚。
怪不得父亲一开端说吴王此策能叫民气甘甘心的入其毂中,不但必须得捐,还得抢着捐,谁不想让自家的名字刻在石碑的最上端,供先人敬佩?
这捐也不是,不捐也不是,难办了……
新丰杜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