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书房定策[第2页/共3页]
杨骏的眼神如盘石般刚毅,他悄悄拍了拍李穆的肩头,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李县丞,这些毒手之处,我岂能不知?但正因前路盘曲,才更要我们联袂并肩,迎难而上。粮食之事,我早有策划,打算先从县官仓中调拨部分存粮应急,再设法向邻近敷裕的县府乞助,暂借余粮,以解面前之急。
几步走到书桌前,看着桌上的卷宗,杨骏含笑一声道:“李县丞,这里没有外人,清丰县内的事情你比我熟谙,你可有甚么对策?”
杨骏此番来清丰之地,身边带了个曹彬外并无别人。刚才一番扳话下来,在杨骏看来,倒不失为一热血青年,何况,部下有人才好办事啊,他当然要将此人给争夺过来了!
李穆不由自主地轻叹一声,眉宇间透暴露一抹忧愁:“明府大人,眼下县内百姓生存艰巨,连一日三餐尚且难以全面,再谈及赋税之事,恐怕是难上加难啊!”
杨骏微微皱眉,手指悄悄敲击桌面,思考半晌后道:“现在正值夏税收税之际,王家此举,怕是想借此肇事吧?”
杨骏目光果断如炬,眼神扫过面前一张张愁苦的面庞,大声说道:“我此番来清丰,是处理大师的题目的,三今后我们还在这里,我有处理大师困难的体例,好了,大师散去吧!”
想到这里,杨骏停下脚步,神采慎重地解释道:“这青苗法,乃是我沉思熟虑后的利民之策。在百姓青黄不接、急需粮食与资金之时,官府以低息贷出粮食。待百姓庄稼收成、手头余裕后,再连本带利偿还。如此一来,既能解百姓燃眉之急,又能停止那些朱门大户趁机剥削百姓。”
百姓们面面相觑,虽仍心有疑虑,但见县令言辞诚心,且有三日之约,便也渐渐开端散去。城门口逐步规复畅达,可氛围中仍满盈着一丝不安与等候。
李穆微微点头,侧身肃立一旁,屏息敛气,全神灌输地等待杨骏叮咛。
“哦,既如此,那你且说说,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里,你可有甚么发明?”
李穆用衣袖擦了擦额间汗水,眼中闪过一抹深深的自责,连声应道:“明府大人说的是,还是下官考虑不周,竟在这等关乎要务商讨的节骨眼上有所疏漏,大人这边请!”
杨骏的神采愈发沉重,他缓缓起家,在书房内来回踱步,法度中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焦炙。降落而有力的声音在书房内回荡:“李县丞,眼下的景象实在令人揪心。百姓生存维艰,而赋税的重担又迫在眉睫,真真是进退维谷啊。但你我身为百姓的父母官,肩上的任务严峻,必须竭尽所能,寻得一条破解这困局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