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青铜药壶之谜[第2页/共13页]

胎记与壶铭:

他取来新采的紫石英,用桑皮纸裹成龟甲形,置于青铜壶内芯,底层铺云台赤焰石碎块,扑灭太行松木:“孙真人言‘煅石必借地火,地火必依物性’,松木属肝,赤焰石属心,紫石英属肾,三气合于壶中,方得‘坎离既济’之效。”当壶嘴飘出淡紫药烟时,叶承天俄然指着烟形:“看,这恰是龟甲纹的走向,六合早把炮制法写在炊火里。”

"下次进山,记得在赤焰石层多待半日,看看中午阳光如何穿过石缝,在紫石英上画出新的纹路——真人留的活口,就在这六合万物的窜改里,在每个医者情愿俯身察看的眼睛里。"

暮色渐浓时,药壶底部的热纹愈发清楚,像极了跳动的火苗。叶承天俄然明白,所谓"千年秘火",向来不是壶中不灭的炭火,而是历代医者在绝境中寻觅替代之法的聪明,是将草木特性与六合火候融于一心的憬悟。就像这班驳的青铜壶,大要的每道龟裂纹、每处药渍,都是百年医案的具象,都是活人无数的见证。

颠末百次实验,孙思邈总结出"地火三候法":

狼毫落下时,墨色在"火道为经"四字上洇开,构成近似龟甲纹的天然晕染。他俄然瞥见青铜壶的倒影映在砚心墨汁里,壶壁的十二道药草图正跟着笔尖颤抖,仿佛活过来的引经药在墨香中伸展。"真人留壶,非留其形..."笔尖在"形"字上悄悄一顿,想起老郎中左额的龟甲胎记,与壶身纹路在火光中重合的刹时——本来真正的传承,向来不是器物的无缺保存,而是每次触碰时,从掌心传来的、与千年之前医者相通的温热。

同年冬至,玄舟带着药壶赶赴云台书院,与林砚之山长共研炮制法。两人在银杏树下支起煨药灶,将金陵银杏树皮、蜀地川芎与关中丹皮同入壶中,按北斗方位摆列炭块。当药香漫过书院时,壶身的龟甲纹俄然与树干上的"以心代芝"刻痕遥相照应,林砚之赞叹:"当年孙真人铸壶,原是将十二经引经药融入器型,你这壶颈的十二道纹,清楚是《令媛方》里的'十二将药图'!"

- 中候(武火煅形):火势最旺时,壶心温度稳定在260℃,紫石英六棱柱逐步崩解为针状结晶,龟甲纹处铜锈收回"滋滋"轻响——此为"借赤焰之烈,破石体之坚";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