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大秦帝国之崛起》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十四章 对峙上党[第13页/共35页]

“如何如何?三年?”秦昭王第一次听到白起如此结论,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气,“田单一城之兵抗燕国四十余万雄师,以弱磨强也才六年。大将军当年东取河内、南下南郡,都是与敌兵力相称,都是无过半年雷霆万钧取胜。现在我军多于赵军,如何要这般遥遥无期?”

东风料峭的三月,冯亭兼程南下,连夜渡河回到了新郑。

上党高地本来属于晋国,魏赵韩三家分晋时,阏与以东的上党高地分给了赵国,其他绝大部分上党高地全数归属韩国。因而,韩国有上党郡,赵国也有上党郡。同是上党郡,在两国的首要性却有着天壤之别。赵国将上党看作抗秦计谋樊篱,看作邯郸西部一道不成超越的天险长城。而上党对于韩国,却越来越成为沉重的飞地累坠。战国初期,上党尚是韩国北部抗击楼烦、东北抗击中山国与赵国的樊篱。及至秦国东出,河东河内皆归秦国,上党便成了韩国在大河北岸的一块飞地。上党固然是三晋兵家圣地,但是倒是个民生贫困之地,若无源源不竭的粮草辎重运送,五万雄师是不管如何支撑不到半年的。秦国未夺河外渡口时,韩国尚可从大河水道北上野王运送粮草辎重。河外渡口之地归秦,水路当即断绝,再要北上野王,便要依商旅之道向秦邦托付关税并经秦军查验货色方可通行。经年累月如此,日趋贫困的韩国如何吃得消?若绕道赵国进入壶关,虽则不消关税,路途倒是远了几倍,一起上人吃牛马吃,运到也所剩无几了。这便是军谚“千里不运粮”的事理,谁却支撑得起?如此一来,上党能够当即堕入饥荒。上党十七座关隘城邑,本来就存粮无几,若断绝运送,不出三个月便会崩溃。

范雎浑然无觉,嘴唇兀自喃喃,蓦地笑道:“失态失态,容臣揣摩一番再说。”

“君为大将,可知军令如山?”平原君面沉似水,当头冷冰冰一句。

“老将军但说无妨。”

赵括率军西来,原为增兵。赵王书命并未明白他是否留在上党帮助廉颇,亦未明白他在达到上党以后是否当即返回。赵括聪慧过人,揣摩赵王之意是想看看他可否与廉颇合得来,合则留,分歧则回,因而也不请命明白,便自率兵疾进上党。因了自幼好兵,赵括天然但愿亲上疆场,一起行军非常地留意山川地形。毕竟,上党对于他是太陌生了。一到壶关交代结束,赵括当即带着两名司马在韩上党马不断蹄地踏勘了三日,返来又连夜在一方大木板上画了一幅“上党山川图”,对上党情势有了本身独占的见地。现在听完廉颇摆设,赵括大不觉得然。虽说廉颇是大将军百战之身,论王命论道实际资望,廉颇都是当然统帅,本身该当恭敬。但是赵括禀性,向来都是豪情勃发,有见地便说,连在赵王面前都是不遮不掩,况乎行辕之兵家大计?更有要紧处,如果赵括不说,赵军摆设便成定局,战事成败自是比恭敬之情更底子,何能忍之?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