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章 廷争[第2页/共5页]
天子眉头一挑,心中暗笑。绕了半天,窦婴终究把话又绕返来了。
天子是个聪明人,他能够用心不提梁啸的功绩,萧瑟他,却不会亲口说要压抑他,授人以柄。
天子没有问丞相韩安国,也没有问大司农郑当时。窦婴一说,他就明白了。现在外出游历的士子以陈窦两家的年青报酬主,这些人在长安时锦衣玉食,肥马轻裘,一小我一年耗五百石的粮食算甚么,他们的马一年吃掉的都不止这些。
“游历的学子本非农夫,在不在长安都是浮食之民,辨别只在于外出游历,走到那里吃到那里,留在长安,吃的倒是从山东运来的漕米,并不是每小我都有良田万亩,有租税可食。”
无数双目光看向了窦婴,此中就包含田蚡。田蚡看着窦婴,心中暗喜。窦婴这个老游侠口不择言,又要给他本身找费事了。
宫里藏书丰富,不但在浅显读书人能够看到的秦朝汗青,另有其他各国的汗青,董仲舒花了几个月的时候,翻捡统统史料,将这些记录一一摘抄出来,并按年份停止摆列。固然另有些细节能够有待商讨,但从春秋战国开端,大河改道越来越频繁倒是毫无疑问的。
窦婴斜睨了田蚡一眼,轻哼一声:“武安侯想听证据?那好,待会儿,我会派人誊写一份文稿送到武安侯府中,还请武安侯斧正。不过,在这里,我能够大抵的说一下,看看我是不是信口开河。”
“陛下所言甚是,强干弱枝,天下英才齐聚长安,当然无益于陛下择优取贤,可凡事过犹不及,如果统统人都集合在长安,恐怕也不是功德。长安堆积了大量的人才,如果只是谈天说地,斗鸡走马,倒不如让他们游历天下,为朝廷耳目。陛下,治河之策能有本日之服从,可不就是梁啸游历四方才有的见地吗?”
窦婴嘲笑一声:“武安侯所言似是而非,臣不敢苟同。”
窦婴目光炯炯的看着天子,不让天子有任何躲闪的机遇。天子几次欲言又止,田蚡见了,立即起家为天子得救。“这的确是信口开河,你有证据吗?”
窦婴眨眨眼睛,不紧不慢的放下军报,抚着髯毛,无声而笑。“臣痴顽,只看明白了一点,最桀骜不驯的猎骄靡昂首称臣,梁啸征服了西域,天山南北的三十六国今后是我大汉的属国了。”
“只是甚么?”
窦婴站了起来,微微欠身。“陛下,臣大胆,若说长安宁都一日,水患一日难以根治,陛下是迁都,还是不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