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淮入京[第1页/共5页]
“他们又请你去会馆住了?”
可就算是如此,在那一年春闱时,仍旧呈现了进京的举子大面积减少的景象,特别是文人大户江南,就算是大齐朝承认了南朝的举人功名,仍就来者了了。很多堆栈的老板和靠出租民宅供举子居住维生的房东叫苦不迭。
“是个好孩子。”
“你替娘跑一趟腿,叫你诸葛母妃过来。”
皇后与两位皇贵妃劝太子这件事,厥后被很多人编成了戏文,各有大段唱词,传播千古,故事再如何变动都是皇后与两位皇贵妃姐妹情深,共体国事,各有贤能之处,以孝道、国事等等苦劝太子,让太子转意转意,向皇上报歉,故事峰回路转。
在写着官营粮行木牌的粮行内里,百姓们拿着一个本子,夹着袋子或油瓶等着买粮买油,他拦住此中一名百姓,想要看看他买的粮食,那人瞧他是举子打扮,笑着翻开粮袋让他看。
“娘!”若麟扯开弟弟拽着他衣服的手跑了过来,“娘叫儿子何事?”
“陛下行两权分立之事,主一地之法,一定差与主一地之政,赵兄又夙来讨厌那些个不平之事,恰好做个彼苍大老爷。现在明法一科招考者少,恰是赵兄的好机会。”
就在此时樵楼敲响报时钟,那人摆了摆手,“不与你说了,我儿学中放学,我要去接他了。”
“要依我看,你不必焦急,所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你算术不成,律法一门却记得踏实,若考不长进士,也能够考明法科,今后做个法官啊……”法官是一个新词,现在官衙不再审案,只卖力政务,民案刑案皆归“法院”管,从官员选拨中熟知律法者转做法官,风趣的是第一拨“法官”,都是这几年春闱的明法科出来的,朝廷缺人,赵麻子如果过了明法试,过一年半载,主一县民刑两院是平常事。
惠民十策放在任何一个皇朝的中期都是极难推行的,放在皇朝的初期倒是有一线朝气,特别是大康朝数十年动乱,各方权势重新洗牌,士人职位大大降落的前提之下。
那位百姓年约四十,买了两样粮食,大袋的是玉米做的碴子,小袋的是玉米面,江淮本是南人,对这玉米碴子并不熟谙,玉米面更是不熟,可还是能看出粮食没有霉烂,内里也没有掺沙子,“这位先生,这些粮食能吃多久?但是陈粮?可缺斤两?可有掺假?粮价多少?”
“本来呢,你已经在宫里了,你母切身边只要你姐姐跟你弟弟,我不该开这个口……”
孟小小没有承诺,也没有不承诺,只是招了招手,叫宗子若麟过来,“若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