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心安即是归处》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4章 纵浪大化,不忧不惧[第6页/共10页]

实在,这两件事是有密切联络的,相互依存的,互为因果的。说极度了,的确是一而2、二而一者也。这并不是我的发明缔造。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经发明了,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的“福”就是交运,他的“祸”就是不利。

我也举一个非常简朴的究竟。只要你把你最密切的人,你的老伴——或者“小伴”,这是我缔造的一个名词儿,年青的伉俪之谓也——同你本身相遇,一向到“有恋人终成了家属”的颠末回想一下,便当即会同意我的定见。你们能够是一个生在天南,一个生在海北,中间颠末端不晓得多少偶尔的机遇,有的机遇的确是间不容发,稍纵即逝,可毕竟没有错过,你们到底走到一起来了。即便是青梅竹马的干系,也一样有个“机遇”的题目。这类“机遇”是报纸上的词儿,哲学上的术语是“偶尔性”,老百姓嘴里就叫作“缘分”或“运气”。这类环境,谁可否定,又谁能解释呢?没有体例,只好称之为缘分或运气。

1997年10月2日

哲学家们辨(辩白)过没有呢?他们辩(辩论)过没有呢?他们既“辨”又“辩”。但是成果如何呢?成果是让读者如堕入五里雾中,目炫狼籍,无所适从。我顺手举两其中国畴昔辨和辩的例子。一个是《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安闲,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我感觉,惠施还能够答复:“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子不知鱼之乐?”如许辩论下去,一万年也得不到成果。

以上两个辩论的例子,恐怕大师都是晓得的。庄子和惠施都是抵赖家。《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要说这两个对哲学辩论有遍及的代表性,那是言过实在。但是,倘若你细读中外哲学家“辨”和“辩”的文章,其背后确切躲藏着与上面两个例子近似的东西。如许的“辨”和“辩”能使真谛愈辨愈明吗?戛戛乎难矣哉!

真谛愈辨愈明吗

另有我们常常讲甚么“党同伐异”,又讲甚么“臭味相投”等等。如许的毁誉能信赖吗?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