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征战天下】[第2页/共5页]
时任幽州都督薛讷从速构造兵力,前去追击撤退的奚军,可惜,当薛讷率军解缆时,人家奚族军队已经撤归去了。
这一年的争斗,契丹和奚族被打趴下了。大唐也几近耗尽了武则天大开杀戒以后仅剩的一点余力,而独一得利的是在一旁投机取巧的突厥。
好人做到底吧。
但是,在深切熟谙他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史乘上对薛讷的一句话评价,这句评价很首要,看到这句话,才气真正明白薛讷的诸多表示背后的真正启事:
生卒年:公元649-公元720年
总之,他身负诸多光荣的光环,这是究竟!我也不卖关子了,他终将是大唐名将,而不是纨绔后辈。
关头是前面一句——临大敌而益壮。
浅显讲,就是脸皮要厚,人如此,国度亦是如此。
……
压抑久了,总想露个头!
懦夫!是在碰到劲敌时才看得出来的!
他,洗刷了大唐对吐蕃屡战倒霉的热诚。
在当年大战的序幕中,因为及时看清情势转而投奔大唐,奚族终究没有像契丹那样,被大唐秋后算账,打得仅剩一口气,还差点没缓过来。
从契丹事件中,我们能够得出几个经验或者经历:
无功而返!
第三,长于借助内部力量!
第一次露头,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景云元年,十仲春。
但是,措手不及不即是便能够视而不见、不作为!
“(薛)讷。性沉勇寡言,其用兵,临大敌益壮。”——《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四
天不佑我中华!
首要功劳:
关于这一题目,在大唐也有事例解释,君记否,六十余年前,即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太宗李世民首征高句丽时,在辽东城下,李世勣部唐军遭受高句丽四万救兵来袭,李道宗仅率四千马队前去阻击,在建议冲锋时,大唐果毅都尉马文举曾大喝一声:“不遇劲敌,何故显懦夫!”
秦横扫六合,同一中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骨架;大汉在一代雄主汉武帝的带领下,开疆拓土,击败不成一世的匈奴,威名远播西亚,现在新疆等地就是阿谁时候归入中国的版图的吧,并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永久的名字——汉人,能够说大汉朝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血肉。
他,初创了中国汗青上的“节度使期间”;(“节度使之名自讷始”——《资治通鉴》卷210)
因而,武则天令二人“将兵击契丹余党”
按中国史官的入册标准。若不是在随后的大战中有超卓、卓著的表示,薛讷也断不能入史,最多是在《薛仁贵传》开端留一句诸如“子讷,承父爵”之类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