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劈章宫门[第3页/共5页]
第二天,太史慈就带着阿飞奔了黄县南门,出城三里多地,回到家中。一见其母,太史慈推金山、倒玉柱,哭拜在地,口称:“娘亲在上,孩儿不孝啊……”
老太太安抚儿子说:“为娘这些年并未刻苦,孔北海经常派人来送药送食,孩子你应当去好好地感激感激他啊。”
这位州中官吏不熟谙太史慈,太史慈却认得他,因此太史慈就凑上去套近乎,问对方:“你是要递交奏章吗?奏章在哪儿啊?”州吏随口答复:“在车上。”太史慈又问:“奏章的题目、格局有没有弊端啊?拿来我瞧瞧。”对方还觉得他是守门的官员呢,傻愣愣地就把奏章取出来递给他了。太史慈预先藏了小刀在手,一拿到奏章,“喀喀”两刀就给劈碎了。
酒菜宴间,阿飞的嘴巴只用来用饭,太守不问,他毫不答腔,以免暴露马脚。但他的耳朵始终支棱着,耐烦聆听太守跟太史慈的说话。不过两人也谈不出甚么花腔来,摆布不过感慨一下时势——话说诸侯讨董的某些细节,说不定阿飞比他们还要更清楚明白呢。
太史慈领着阿飞东绕西转,在港口走了没多远,就“啪啪啪”拍开一户人家的大门。一个老头儿柱着拐杖出来,见到太史慈,立即眸子子瞪得如同铜铃般大:“子义,你返来啦!”大有老区群众在沦亡后重见后辈兵的feel。随即他号召一声,“呼啦啦”就不晓得从哪儿冒出来并且直接围上一大群人,拉着太史慈的手嘘寒问暖,此中好几个还直接滴下了热泪。
阿飞进城前用心弃了健骡,抓两把土撒在身上,假装风尘仆仆。进城后拦住路人扣问,氏家居住何方?幸亏这家虽为国中大姓,却没甚么旁支,只要一户,颠末路人指导,很快便找对了处所。
“本来如此,”阿飞不由鼓掌,“太史兄有勇有谋,诚当世之英杰也!”他倒不记得这段汗青了,或许曾经看到过,但是转眼就抛到了脑后。受演义的影响,还觉得太史慈就是一鲁莽人,跟张飞有得一拼,没推测另有这类心眼儿,把州中官吏耍得团团转,睁眼瞎话张嘴就来。“人不成貌相啊,”他不由深思,“别觉得人家长得粗就必然心眼儿也粗,跟这家伙来往还很多留点儿神才行。”
无错,太史慈是士大夫,据他本身说,往上三代都在郡里做过属官,家道不算殷实,也另有几十亩地,雇了数名长工——要不如何才二十一岁就能当郡里的奏曹史呢,这家伙在东莱也是一土豪地头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