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集英殿风波 下 2[第5页/共7页]
从这里前去未几远,便是闻名天下的白水潭学院了。在应天府书院读书的时候,传闻这条大道人来人往,非常热烈,同窗们提及此处,无不眉飞色舞,悠色神驰。本身十六岁分开故乡洪州,到游历天下,二十岁到了应天府,就在应天府书院读了整整六年书,考上举人后,运气就开端变坏,或者就是考不上,如客岁,则干脆就是大病一场,连赴京的机遇都没有。固然一身技艺,却终不甘心去考武举,本朝名将狄青,还不是因为少了一个进士出身而倍受轻视?此时离下一次省试还早,恰好到白水潭来长长学问吧。只是京师物价太贵,但愿白水潭这个处所可不要像开封城里一样贵才好,不然本身毕竟是住不起的。
朝中局势他洞若观火,固然一向不平静,但王安石却始终能逆流而上,对峙一步步的推行他的鼎新。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太好的机遇参与,恰好趁这段时候做好白水潭学院的事情,渐渐等候机会。
“卿于此可有良策?”赵顼俯身问道。
当时韩琦在大名,苏轼在杭州,二者皆善石越。韩琦颇许石越,虽未见面,读其书而叹曰“少年之雄者”。青苗法改进条例颇赖二人之力,其他石越之友,如唐棣、李敦敏、柴贵友、柴贵谊辈,多在此三路为县官,亦尽力襄助。故石越之议,终得大行。
“何谓农业互济合作社?”天子对此大感兴趣。
石越笑道:“实在此法非臣所创,朝廷早已用过。”
赵顼闻言一怔,恍然大悟:“本来如此!”
石越这些天经心全意扑在白水潭的校务上,每天又要亲身讲学,又要到处就西席,凡是汴都城里在天然科学上面有所成绩的人,他都亲身请到了;还要办理门生,累了小我仰马翻。幸亏桑充国和沈括帮他很多,只是传闻中沈括仿佛被王安石相中,乃至能够要做到三司使了,也不晓得他还能帮本身多久。
“哦?”赵顼笑问。
熙宁三年冬十月,同进士落第、白水潭山长石越入对,言青苗法利弊与改进之议,上善之。退而作《青苗法改进条例及请行农夫互济合作社札子》,上读之嘉叹很久,谓之“天下奇材”。下中书,有诏宰相、枢密院、三司使、翰林学士、御史议行。时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冯京为参知政事,议事旬日,众议纷繁而不能决。安礼、安国力劝安石许之,曰“此亦变法,朝廷无益而有害,又可杜旧党之口”如此,安石久不能决,盖自谓此法于彼所立之法很有更张,而心实善之。曾布又劝其行之,吕惠卿时守丧,书至,力劝安石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