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治大国如烹小鲜[第2页/共3页]
而明朝内阁制不好的处所,在于内阁固然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依托寺人送奏折。这大大违背了陆承启的底线,以是陆承启直接规定,奏折须先送到文德殿,由内阁大臣先批阅,再送到垂拱殿,交由他做最后决定。这治国之事,如同烹小鲜,一个不慎,便会有千万人受难。陆承启如许做,也不过是为了谨慎一点罢了。
陆承启再看了一下参谋部,他本来就对军事不甚体味,可他明白,专业的事情,要交由专业的人士去措置。朝中的武官,多数是靠军功升上去的。这都归功于文宗的军事鼎新,才得以建立这个比较好的武官晋升轨制。不过,也有一些靠着世袭武官混入此中的,陆承启也是心知肚明。一个朝代,总会有一些特权世家的呈现,这是不成制止的。但如何让这些特别世家的后代也有点用处?陆承启一时半会还没有眉目,只好一锅端,让他们混入参谋部再说。
陆承启不耐烦地说道:“好了,别说这些没营养的话,朕问你,春闱是甚么时候?”
陆承启一字一句地翻看着,也没再看出甚么不对的处所来。参谋部不过是他进步武将职位的一种手腕罢了,陆承启的目标很简朴,那就是:忘战必危!古语有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一个国度连点血性都没了,这个国度已经到亡国边沿了。满清的例子还历历在目,陆承启不敢有任何轻视。
陆承启见他黑圆圈虽浓,但精力却极其奋发,便晓得内阁和参谋部有了。当即笑道:“来人,给吴卿看座!”
挥退了冯承平以后,陆承启松了一口气,但一看到堆积如山的奏折,陆承启还是忍不住一阵苦笑:“当天子还真是一件累人的差事啊,也是第一高危职业。说不定甚么时候就倒在了奏折堆上面……”
现在陆承启的权力达到了颠峰,冯承平即便心有不满,又如何敢辩驳?只好说道:“臣遵旨。”
陆承启方才踏入垂拱殿,当值寺人便出去陈述,吴显祉在殿外求见。陆承启正被一堆堆的奏折弄得头都大了,当即说道:“请他出去。”
踏入垂拱殿当中,冯承平当即见礼道:“微臣拜见陛下,陛下万岁……”
在大顺皇朝仕进,固然俸禄挺高,但是要夙起,去各部分报到,称之为应卯。就是说辰时之前,要签到。如果早退,会有考功记录,早退一次就要扣人为,哦不,是俸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