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一朝天子一朝臣[第1页/共3页]
小黄门宣读完短短一行陆承启亲手写下的旨意以后,把圣旨递给李诫。李诫这才伸谢皇恩,接旨起家。接着身后的内侍把官服、腰带、官靴都递给李诫,李诫也不是第一次受官了,双手接过以后,连声伸谢。
李诫的本性,还是很尊师重道的,当即见礼道:“门生心中都明白。这是教员一力汲引……”李诫不傻,要不然也不会如此博学多闻了。这些弯弯道道的,他只要一思考便想通了此中的枢纽。
徐崇光见他沉默不语,觉得他承诺了。实在徐崇光对于这个门生,所体味确切很少,李诫是沉默寡言之人。却不代表他没有主意。要不徐崇光也不会以为他不听话了,李诫心中恪守的“中庸”之道,不时候刻警省着他,要守住本心。
可惜陆承启不晓得这个弊端,不然早就开端整治了。官与吏,自古都是存在着冲突的。能够说一个满腹经纶的高官,不懂做事;一个无能事的小吏,偏生读的书少。社会就是如许,如果没本领货与帝王家,那就只好去做小吏了……(未完待续。)
幸亏陆承启下旨采取全新的记账体例,从泉源根绝了很多贪墨。可中国人过分聪明,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再好的体例也会给人研讨出缝隙来。真正有效的,还是有力的监督和决不手软的惩罚,这才见效。
工部官员一个个心中嘀咕,都以为这个新来的工部尚书想来一个上马威,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可他们不晓得,李诫一贯的风格如此,风俗了暖和的黄锡时的做事体例,李诫严苛的要求,这些工部官员开端悄悄叫苦了。
殊不知,李诫还真的当真了,鼓足干劲要在工部尚书的位置上弄出点成绩来。而他可挑选的方向就多了,国度各项大工程、工匠技艺、屯田事件、水利灌溉、交通门路、管理河水等,都是大有作为的。先前将作监的舞台太小,乃至于大家都觉得他只会构筑园林罢了。实在李诫的博学之处,园林仅仅是此中一项罢了。
李诫细心回味了一番方才大庆殿当中的暗战,心内里一片堂亮:“教员。你是说……”
下了例朝以后,百官自发构成几个小圈子,低声地会商着。新晋工部尚书李诫的交心朋友未几,只要先前将作监的官员前来庆祝,这些人倒也不是至心的,而是看中了将作监的官位。这但是总管宫室修建,金玉珠翠、犀角象牙、器皿的制作和纱罗缎匹的刺绣以及各种珍奇器用打造的好差事,换做以往,这但是一个肥的流油的官职。只要数量做得好一些,从中揩一些油,也不晓得能捞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