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明月几时有[第2页/共4页]
但就是此时,邻桌一人大声说道:“这位小兄弟,刚才你说蜀地的环境,小生倒是不甚附和。”
现在,一行人呈现在长安城的街头,哪怕是街上人满为患,也袒护不住此中的贵味。二十余人,年父老有五六十岁,更多的是三十多岁的年富力强者;而领头一人,则让人捉摸不透,乃是一个长着娃娃脸,却埋没严肃;年事虽小,自有一股上位者的派头。
陆承启饶有兴趣地看向说话那人,只见他头戴刚正巾帽,身着青色宽松衣衫,看上去不像是获得功名的模样。此人约摸二十岁摆布,生得正气凛然的模样,看起来让陆承启大有好感。
陆承启不想再谈政事,转了话题,说道:“本日乃中秋佳节,说些不甚高兴的事情,也分歧景。不如畅谈诗词,一同弄月,岂不快哉?”方才也是陆承启敢说朝代更迭的事情,就算是如许,也让那十二阁臣吓得不轻。一个君王,竟然会说本身的江山不保,也算是千古奇闻了。
陆承启笑道:“上林苑乃是皇故里林,你我焉能进入?还是去迎客楼罢!”
陆承启低沉了一会,才兴趣缺缺地问道:“不知兄台高姓大名?”
夜色初上的长安城里,热烈不凡。因为打消了宵禁,加上大顺朝的北里瓦肆多如过江之鲫,便构成了千年可贵一见的异景。在陆承启的影象当中,汗青上中秋节过得如此癫狂的,唯有宋朝。而大顺朝在时空上,刚好是宋朝所处的年代。这统统,是否又是偶尔呢?
陆承启与十二阁臣别离坐下,叮咛小二端上花雕酒,一边品果鲜,一边谈天说地。而这时,陆承启的见地,才真正让十二阁臣佩服不已。
陆承启笑道:“这位兄台,可有高见?”
陆承启方才说过,蜀地是天府之国,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如果故意胸不轨之人,在蜀地肇事的话,蜀地危矣。
徐崇光在内的内阁大臣心中一凛,他们混迹宦海已久,那里听不出,这是陆承启肺腑之言。但现在身边人多耳杂,不敢多言,皆言顾其他。
陆承启哈哈大笑,说道:“当浮一杯!”两人旁若无人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十二阁臣也饮了一杯。陆承启“诗意大发”,忍不住抄袭了一首流芳千古的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彼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堪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该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聚散,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悠长,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