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有眼不识金镶玉[第2页/共3页]
“这……这……是真的?我……我不是发梦吧?”那农户喃喃地说道。
还好现在皇庄在日本的海贸,能换回很多白银,再加上其他官方的商团构造海贸,白银流入的速率并不慢,还能支撑一时。要想真正处理钱荒,还得先找到一个大型铜矿。然后操纵这个铜矿,先稳住因贸易生长迅猛而日趋高涨的货币需求。最后,再操纵皇家银行的信誉,慢慢推出纸质的信誉货币。
这是一枚制作极其精美的银币,是大顺朝廷着令钱监制造,并由大顺天子陆承启下旨,令户部发放给文武官员,以及禁军、边军和厢军饷银的正规货币,大顺银币。这枚银币,由银、白铜和锡等金属制成的合金,约重五钱六分七厘。正面由大顺龙旗的图案,以及“大顺银币”四个正体楷书字;后背则是长安城中皇宫的宣德门图案,另有“大顺洪祥二年制”的字样。银币的边上,另有防磨的崛起,摸上去很有手感。
前面的皇家军校学员也帮腔了:“不就是,多大点事啊。他不识货,大把人识货。”
身后那些皇家军校的学员,也都哈哈大笑起来。苏轼也不由莞尔,但比秦明有人道的是,苏轼非常体贴肠问道:“大哥,你没事吧?”
当然。现在还言之过早。贸易生长不过是襁褓当中的幼儿,须得经心庇护。货币是伴跟着贸易一同生长的,任何超前的货币情势,都是不被承认,终究演变成汗青。
那农户喜逐颜开,捧着那串铜钱,细心一个个翻看。大抵是看得过分于投入,又血气涌上脑袋,昏昏沉沉地,今后一退,刚好踩在他弃之迤逦的锄头上。那锄柄有一人高,一弹上来,刚巧打中了他的后脑勺。而现在,苏轼那句“谨慎”,才方才叫出口来。
咬了咬那银币,发明底子咬不动。那农户鄙夷地把银币丢回给秦明,不屑地说道:“骗谁呢。这是钱?铜不铜,银不银的,还是留着给你自个买粮去吧!”
农户疼得龇牙咧嘴,嘴上却道:“不碍事,不碍事。”
秦明闻言,气得取出了荷包,拽出用麻绳串起来的一贯足兑铜钱,丢给了那农户。顿时把那农户吓到手忙脚乱,肩上扛着的锄头都不要了,仓猝腾脱手来接住那串足兑铜钱,一脸难以置信的模样。
“哎呦!!!”
农户大声呼痛,却仍不肯放开手中的铜钱,一手紧紧握住铜钱,一手捂着后脑。这副风趣的模样,让秦明顿时大笑起来,先前那股闷气也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