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萌芽[第1页/共3页]
“你这个小孩儿,前面问你去不去,你说不去,咋变恁快咧。”父亲的脸上既有体贴也有不解的肝火。
1994年9月,不得已,我上了“高五”。
“你想不想去从戎?”父亲摸索着问了一句。
“你再考虑考虑。”
独一的前程就是——复读。当时本身是全村第一个上了县里的最高学府——县一中的,考不上没退路,考上了也是乡村娃跳出农门的独一前程。要前程,无退路。行,得上,不可,硬着头皮也得上。可惜,到了第二年政策变了,大学变“双轨制”了,本来上大学包学费、毕业包分派,一改不得了,甚么也不包了。我们这一代人,永久踩着鼎新的尾巴,稍快一点儿,你享用的就是鼎新前的政策,稍慢一点儿,那就是放开、搞活。现在面对的不但是考不考得取,还要面对即便考得上也上不起的应战。我上大学了,弟弟、mm上学如何办?
“你用饭咧冇?”母亲体贴肠问。
“啊,从戎?我还没想过,那这学不就白对峙了吗。”被父亲冷不丁一问,我也不晓得如何答复了。
第二天,回到黉舍,我更没心机学习了,每天神驰着从戎是个甚么模样,想想那600元的学费也能够不消补交了,仿佛糊口面前呈现了一条广泛博道,固然晓得路面必定不平,线路必定不熟,独一晓得的这是一条新路,还通向了远方。
“爸,我不想再复读了,我想为家里干点活儿。”我低着头,臊着脸说。
“我真的不想再上了,我内心没底。”
再次复读要600元复读费,家里实在太宽裕了,我也没敢向家人要,就拜托同窗找他在黉舍的亲戚说了情,先缓一缓。但毕竟不是体例,一个月人家催了两次。那如何办?只能硬着头皮,先赖着吧。
“我要去从戎。”
那年国庆节刚过,父亲骑了30千米的洋车来到了黉舍,像平常一样给我带来了这个月的咸菜和豆酱。这些都是母亲亲手酿制的,为了让我吃好,她还变了法的做着各种酱品:西瓜酱、黄瓜酱、西红柿酱……这但是我的首要下饭菜,每顿再要上一份5分钱的冬瓜,如许,粮票用自产业的小麦置换,一个月的菜钱便能够节制在10元以内。
父亲走后,我呆住了。
老是胡想陆地的绝顶有另一个天下……
1993年高考,我考了328分,与提档线擦肩而过,连登科的机遇都没有。前面也收到过几所院校的登科告诉书,一看3000元至5000元的高额学费,家人不敢想,我更不敢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