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腾讯传1998-2016:中国互联网公司进化论》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4章 生死:泡沫破灭中的挣扎[第3页/共14页]

在出售公司无门以后,曾李青向马化腾发起,换一批人谈谈。

第二是称呼没有品级看法。全公司没有一小我被叫作“总”,统统人都有一个英文名字,马化腾叫Pony,张志东叫Tony,曾李青叫Jason,陈一丹叫Charles,许晨晔叫Daniel,吴宵光叫Free,大师都直呼其名。任宇昕也为本身起了个英文名,叫Mark。这在腾讯成了一个传统,每个腾讯员工都有一个英文名,厥后者的名字若与老员工有反复,则会加上一其中文姓,比如Mark Li,Tony Liu。

在中国,体味MIH的人不超越100人。这是一家总部在南非的投资个人公司,是南非最大的付费电视运营商,当时是纳斯达克和阿姆斯特丹两地的上市公司,它多年在新兴国度投资新媒体,自称是“环球前五位的媒体投资个人之一”。1997年,MIH进入中国,参与投资了《北京青年报》和脉搏网。

很多年后,回顾这段经历,腾讯的几位初创人仍然心不足悸。

网大为是在偶然中发明腾讯的。“我每到一其中国的都会,就去本地网吧逛,看看那边的年青人在玩甚么游戏。我诧异地发明,几近统统网吧的桌面上都挂着OICQ的法度,我想,这应当是一家巨大的互联网企业。在2000年年底,我打仗几家想接管投资的公司总经理,发明他们的名片上都印有本身的OICQ号码,这更让我冲动,想要看看这是一家甚么样的公司。”

坐在中间位子上的吴宵光目睹了这一场景,在厥后接管我的访谈时,他笑着报告这件旧事,然后说:“创业前几年,我们统统人都是边学边干,现在回想起来,有点后怕,不过在当时,感觉就应当是如许的,不然还能哪样?”

眼看着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马化腾的好运气又开端“发功”了。

拯救的IDG与盈科

为了喂饱快速长大的OICQ,马化腾和曾李青不得不到处接活,他们帮一些处所当局做网站,帮企业设想网页,把赚来的几万元乃至哪怕只要几千元都去喂给那只“嘀嘀”叫喊的OICQ。“有一段时候,我们一听到‘嘀嘀’的叫声就会心惊胆战,它仿佛是一只饿死鬼投胎的小精灵。”许晨晔开打趣地说。

“我们之前找的都是信息财产里的企业和人,他们实在都看不见将来。现在要去找一些更猖獗的人,他们要的不是一家现在就赢利的公司,而是将来能赚大钱的公司,他们不从面前的利润中获得好处,而是通过上市或再出售,在本钱市场上去套利。他们管这个叫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