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与孩子平等地交谈(1)[第1页/共5页]
“好的,妈妈放给你听。”
如果家长老是站着面对孩子,与孩子的间隔,就不但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间隔,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不能相同的间隔。家长与孩子说话时老是居高临下,孩子就会有一种压迫感,有内心话就不肯意跟家长说。家长如果能“屈尊”蹲下来,与孩子处在同一视平线上,不但一下拉近了与孩子的间隔,并且使孩子体验到被正视的感受,内心话又怎能不肯意向家长倾诉呢?
1.给孩子划一对话的机遇
妈妈赶紧报歉:“哦,孩子,对不起,因为哥哥要去插手比赛,以是妈妈就多叮咛了他两句。好了,现在与哥哥的说话告一段落,奉告妈妈你想说些甚么?”
在很多西方国度的父母看来,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别,有本身的权力,有本身的庄严,作为父母,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听听孩子的定见,站在与孩子划一的位置上与孩子对话。
中国自古都是“父为子纲”,老子高高在上,儿子低低鄙人,这类认识至今还在很多家长的脑筋中根深蒂固,导致了很多父母常常以不平等的姿势超出于孩子之上,以逼迫号令、大声呵叱、自发得是的体例和孩子说话。这恰是寻求划一和权力的孩子们不听话、顶撞父母,乃至和父母对着干的本源。以是,划一扳谈是父母把话说到孩子内心去的先决前提。
孩子在大人面前总没有划一对话的机遇,被动地接管父母的管束,有话不能说,有定见不敢提,久而久之本身的设法不敢也不肯与父母交换。
很多父母在教诲孩子过程中,都有一种自我中间偏向――在教诲孩子时,父母完整从本身的角度、以本身的经历去熟谙和处理题目,不能认识到别人特别是孩子对同一题目的态度和观点,仿佛本身的熟谙和体例是最精确的。这类父母在开口训导孩子前,已经先入为主,成竹在胸了,孩子甘心接管最好,不甘心也得接管。
很多家长在潜认识中回绝接管与孩子划一,放不下家长的架子。“我是你的妈妈,我不管你谁管你?”“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等,这些传统看法还残留在家长的脑筋中。有的家长以为,十来岁的孩子啥都不懂,小毛孩一个,我是大人,是父母,如何能够划一呢?我说他就得听,我要求他就得做。
“嗯,让我想想。我想要一个汉堡,一杯果汁,再要一个鸡腿。”
“好听吗?”
“好的。看,前面不远处就有一个汉堡店,我们过会儿去那边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