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小围城[第4页/共5页]
提到二中的阿谁湖,我想起它是未名湖。但请不要觉得它与北方那座高三门生心目中的天国有甚么干系,它是真正的未名――没驰名字。但这也没甚么不好,因为如果它有了名字就必然会是“斗争湖”“尽力湖”,或者是真正的“为民湖”。那对我的耳朵没甚么好处。
电视是围城中的我们与外界的独一联络,并且我们只被答应在七点到七点半的时候看中心一套的节目。导致的必定成果是我们越来越爱国越来越血气方刚慷慨激昂,胡想某天杀上疆场为国捐躯。是以也呈现了一批战役狂热分子,见着哪个国度不扎眼第一句话就是:“给我打!”当然并且幸亏地球不是绕着他们转的。
高一的最后一个月我过了十七岁的生日。朋友说:“你又长大了一岁。”小A说:“你又老了一岁。”小A老是这么悲观,他始终坚信“面包落地的一面必然涂着黄油”的实际。我不想那样。不管我是长大了还是老了,也不管是欢愉还是哀痛,我的高一毕竟畴昔了。我不想过于高兴或是过于伤感,心如止水是种很好的状况,我一向在尽力。
早晨熄灯以后窗外独一的风景就是女生楼飘忽的烛光,星星点点如同鬼火。毫无疑问,她们正在捧着琼瑶进入角色,很难设想这些白日疯脱了形的丫头电影早晨如何摇身一变扮演纯情少女或是多情少妇。但有一点是必定的:烛光的多少与第二天上课睡觉的人数成反比。
铁门舒展,天井深深深多少,问君能有多少愁,欲语泪先流。《铁窗泪》流行一时不是没有来由的。
固然二中的理科不如何的,但它却带有浓厚的哲学味道。
政治教员说:“这是对峙的,又是同一的。”
内里的人想出去,内里的人想出去,我的黉舍富顺二中越来越像座围城。
周六的最后一声铃响如同出狱的宣布。我们敏捷离校,乘车几经颠簸到家,翻开门,带着满腔心伤满腔大难不死的表情大喊一声:“我终究返来了!”虽没有胡汉三的阴阳怪气,但起码有逃离苏比坡的悲壮。
滨江路是寝室到课堂的独一通道。有人说,如果要杀二中的门生,只要堵在滨江路,保你杀个一干二净,因为二中的逃学率为百分之零。当然,近似如许的统计另有很多,如百分之零的留级率,百分之百的毕业率,百分之百的合格率,等等。就是这些百分之零和百分之百让我在一年里丢掉了从小学到初中九年来堆集的全数高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