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搜神记卷十三[第1页/共5页]
【译文】
【译文】
龟化城
蔡邕尝至柯亭,以竹为椽,邕仰盼之,曰:“良竹事。”取觉得笛,发声辽亮。一云:“邕告吴人曰:‘吾昔尝经会稽高迁亭,见屋东间第十六竹椽可为笛。’取用,果有异声。”
蔡邕曾经来到柯亭,那边的人用竹子做屋椽。蔡邕昂首打量,说:“真是些好竹子啊!”便拿它做成了笛子,这笛子吹奏起来音色宏亮。有一种传言,说蔡邕对吴郡的人说:“我畴昔曾经路子会稽郡高迁亭,瞥见那边的屋子,东面那间第十六根竹椽能够用来做笛。”拿下来做成笛子,公然能吹出奇特的音乐。
汉武帝凿昆明池,极深,悉是灰墨,无复土。举朝不解,以问东方朔。朔曰:“臣愚不敷以知之。可试问西域人。”帝以朔不知,难以移问。至后汉明帝时,西域道人入来洛阳,时有忆方朔言者,乃试以武帝时灰墨问之。道人云:“经云:‘六合大劫将尽,则劫烧。’此劫烧之余也。”乃知朔言有旨。
汉灵帝时,陈留蔡邕以数上书陈奏,忤上旨意,又内宠恶之,虑不免,乃逃亡江海,远迹吴会。至吴,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声,曰:“此良材也。”因请之,削觉得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焦,因名焦尾琴。
孔窦清泉
丹砂井
秦时,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焉。有马驰走,周旋几次,父老异之,因依马迹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其故城今在朔州。
临沅县有廖氏,世老寿。后移居,子孙辄残折①。别人居其故居,复累世寿。乃知是宅所为,不知何故。疑井水赤,乃掘井摆布,得前人埋丹砂数十斛;丹汁入井,是以饮水而得寿。
东汉灵帝时,陈留郡的蔡邕,因为多次上书表述本身的政见,违背了天子的旨意,加上遭到得宠寺人的仇恨,担忧要遭到毒害,因而就逃亡江河湖海,远远跑到了吴郡、会稽郡。他到吴郡时,有个吴郡人烧桐木来做饭,蔡邕听到火势爆裂的声音,说:“这是块好木料啊!”因而要求把桐木给他,他把这段桐木削制成琴,公然弹出了美好动听的音乐。因为琴的尾部都已经烧焦,因此把它取名为“焦尾琴”。
空桑之地,今名为孔窦,在鲁南山之穴。外有双石,如桓楹起立,高数丈。鲁人弦歌祭奠。穴中无水,每当祭时,洒扫以告,辄有清泉自石间出,足以周事。既已,泉亦止。其验至今存焉。
六合劫灰
泰山的东边有口澧泉,它的形状像井,本体是石头。想取这泉水饮用的人,都必须清净思惟,跪着去舀泉水,那么这泉水就会飞普通喷出来,数量充足援引。如果言行肮赃,那么这泉水就不会冒出来。这大抵是神灵在摸索民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