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伤寒杂病论》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4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4页/共7页]

(193)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革更?,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右二味,以水四升,煮栀子取二升半,去滓;内豉,更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者,止后服。

栀子豉汤方:

(205)阳明病,心下?革更?满者,不成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平生,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196)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211)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相互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右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革更?。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229)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195)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仍旧。以是然者,脉迟故也。

(21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