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梦溪笔谈》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30章[第2页/共6页]

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河北人谓之“霜信”。杜甫诗云:“故国霜前白雁来”,即此也。

契丹北境有跳兔,形皆兔也,但前足才寸许,后足几一尺。行则用后足跳,一跃数尺,止则蹶然仆地。生于契丹庆州之地大漠中。予使虏日,捕得数兔持归。盖《尔雅》所谓蟨兔也,亦曰“蛩蛩巨驉”也。

士人以氏族相高,虽从古有之,然何尝著盛。自魏氏铨总人物,以氏族相高,亦未兼任门地。唯四夷则全以氏族为贵贱,如天竺以刹利、婆罗门二姓为贵种;自余皆为庶姓,如毗舍、首陀是也;其下又有“贫四姓”,如工、巧、纯、陀是也。其他诸国亦如是。国主大臣,各有种姓,苟非贵种,国人莫肯归之;庶姓虽有劳能,亦自甘居大姓之下,至今如此。自后魏据中原,此俗遂流行于中国,故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凡三世公诸曰“膏粱”,有令仆者曰“华腴”。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得入者谓之“四姓”。厥后迁易纷争,莫能果断,遂取宿世仕籍,定以博陵崔、范阳卢、陇西李、荥阳郑为甲族。唐高宗时,又增太原王、清河崔、赵郡李,通谓七姓。然阵势相倾,相互排诋,各自著书,盈编连简,殆数十家,至于朝廷为之置官撰定,而流习所徇,扇以成俗,虽国势不能排夺。大率高低五等,通有百家,皆谓之士族,别的悉为庶姓,婚宦皆不敢与百家齿。陇四李氏乃皇族,亦自列在第三,其重族望如此。一等以内,又如冈头卢、泽底李、土门崔、靖恭杨之类,自为鼎族。其俗至唐末方渐衰息。

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常常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沲、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污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定。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何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髦未驰名。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之句。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地点。后因砍木,始见此山。山顶有大池,相传觉得雁荡;下有二潭水,觉得龙湫。又有经行峡、宴坐峰,皆先人以贯休诗名之也。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川,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矗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自下望之则高岩峭壁,从上观之适与地平,乃至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空中。人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