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水经注》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2章 河水一(2)[第1页/共6页]

积石宜在蒲昌海下矣。

佛以神力,隔石舒手,摩阿难肩,怖即得止。鸟迹、手孔悉存,故曰雕鹫窟也。

释氏《西域传》曰:河自蒲昌,潜行地下,南出积石。而经文在此,似如不比。

释氏《西域记》曰:恒水东流入东海,盖二水所注,两海所纳,自为东西也。

佛转法轮处,在国北二十里。树名春浮,维摩所处也。法显曰:城之东北十里许,即鹿野苑,本辟支佛住此,常有野鹿栖宿,故以名焉。法显今后还居巴连弗邑。

当有神验,石壁上即有佛影见,长三尺许,今犹敞亮。时六合大动,诸天在空言:此非畴昔当来诸佛成道处,去此西南行减半由旬,贝多树下,是畴昔当来诸佛成道处。诸天导引,菩萨起行。离树三十步,天授吉利草,菩萨受之。复行十五步,五百青雀飞来,绕菩萨三币西去。菩萨前到贝多树下,敷吉利草,东向而坐。时魔王遣三玉女从北来试,菩萨魔王自从南来试。菩萨以足指按地,魔兵却散,三女变成老姥,不自服。佛于尼拘律树下方石上,东向坐。梵天来诣佛处,四天王捧钵处皆立塔。《本国事》曰:毗婆梨,佛在此一树下六年。父老女以金钵盛乳糜上佛。佛得乳糜,往尼连禅河浴,浴竟于河边啖糜竟,掷钵水中,逆流百步,钵没河中,迦梨郊龙王接取,在宫扶养,先三佛钵亦见。佛于河傍,坐摩诃菩提树摩诃菩提树去贝多树二里,于此树下,七日思惟道成。魔兵试佛。释氏《西域记》曰:尼连水南注恒水,水西有佛树,佛于此苦行,日蚀麻米六年。西去城五里许,树东河上,即佛入水浴处。东登陆尼衢立树下坐修,舍女上糜于此。因而西度水,于六年树南贝多树下坐,降魔得佛也。佛图调曰:佛树中枯,其来时重生枝叶。竺法维曰,六年树去佛树五里,书其异也。法显今后东南行,还巴连弗邑,顺恒水西下,得一精舍,名郊野,佛所住处。复顺恒水西下,到迦尸国波罗柰城。竺法维曰:波罗柰国,在迦维罗卫国南千二百里,中间有恒水,东南流。

阿难从摩竭国向毗舍离欲般泥洹,诸天告阿阇世王,王追至河上,毗舍离诸梨车闻阿难来,亦复来迎,俱到河上。阿难思惟,前则阿阇世王致恨,却则梨车复怨,即于中河入火光三昧,烧具两般泥洹。身二分,分各在一岸。二王各持半舍利还,起二塔。渡河南下一由巡,到摩竭提国巴连弗邑,邑便是阿育王所治之城。城中宫殿,皆起墙阙,雕文刻镂,累大石作山。山下作石室,长三丈,广二丈,高丈余。有大乘婆罗门子,名罗汰私婆,亦名文殊师利,住此城里,爽悟多智,事无不达,以清净自居。国王宗敬师之事,赖此一人,宏宣佛法,外不能陵。凡诸中国,惟此城为大。民人富盛,竞行仁义。阿育王坏七塔作八万四千塔,最后作大塔,在城南二里余。此塔前有佛迹,起精舍,北户向塔。塔南有石柱,大四五围,高三丈余。上有铭题云:阿育王以阎浮提布施四方僧,还以金赎塔。塔北三百步,阿育王于此作泥犁城。城中有石柱,亦高三丈余。上有师子,柱有铭,记作泥犁城人缘及年纪日月。恒水又东南,迳小孤石山。山头有石室,石室南向,佛昔坐此中,天帝释以四十二事问佛,佛一一以指画石,画迹故在。恒水又西迳王舍新城,是阿阇世王所造。出城南四里入谷,至五山里。五山四周,状若城郭,便是蓱沙王旧城也。东西五六里,南北七八里。阿阇世王始欲害佛处。其城空荒,又无人径。入谷传山,东南上十五里,到耆阇崛山。未至顶三里有石窟,南向,佛坐禅处。西北三十步,复有一石窟,阿难坐禅处。天魔波旬化作雕鹫,恐阿难。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