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水经注》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17章 济水一(1)[第1页/共5页]

服从县东南流,过坟城西,又南当巩县北,南入于河。

城故郑邑也。庄公以居弟段,号都城太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城北有坛山罡,《赵世家》,成侯二十年,魏献荥阳,因觉得坛台罡也。其水乱流,北迳小索亭西。京相璠曰:京有小索亭。《世语》觉得本索氏兄弟居此,故号小索者也。又为索水。索水又北,迳大栅城东。晋荥阳民张卓、董迈等遭荒,鸠聚流杂堡固,名为大栅坞。至承平真君八年,豫州刺史崔白自虎牢移州治此,又东开广旧城,创制改筑焉。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邑,省州置郡。索水又屈而西流,与梧桐涧水合。水出西南梧桐谷,东北流注於索。斯水亦时有通塞而不常流也。

《春秋·宣公十二年》,晋、楚之战,楚军于邲,便是水也,音卞。京相璠曰:在敖北。济水又东迳荥阳县北,曹太祖与徐荣战,倒霉,曹洪授马于此处也。济水又东南,砾石溪水注之。水出荥阳城西南李泽。泽中有水,即古冯池也。《地理志》曰:荥阳县冯池在西南,是也。东北流,历敖山南。《春秋》,晋、楚之战,设伏於敖前,谓是也。迳虢亭北。池水又东北,迳荥阳县北,断山东北,注于济,世谓之砾石涧,即《经》所谓砾溪矣。《经》云:济出其南,非也。济水又东,索水注之。水出京县西南嵩渚山,与东关水同源分流,即古旃然水也。其水东北流,器难之水注之。《山海经》曰:小陉之山,器难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侵水。即此水也。其水北流,迳金亭,又北,迳京县故城西,入于旃然之水。

《释名》曰: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晋隧道志》曰:济高傲伾入河,与河水斗,南泆为荥泽。《尚书》曰:荥波既潴。孔安国曰:荥波水以成潴。阚骃曰:荥播,泽名也。故吕忱云:播水在荥阳,谓是水也。昔大禹塞其淫水,而於荥阳下引河东南以通淮、泗。济水分河,东南流。汉明帝之世,司空伏恭荐乐游勇王景,字仲通,好学多艺,善能治水。显宗诏与谒者王吴始作浚仪渠。吴用景法,水乃不害,此即景、吴所修故渎也。渠流东注浚仪,故复谓之浚仪渠也。明帝永平十五年,东巡至无盐,帝嘉景功,拜河堤谒者。汉灵帝建宁四年,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遏渠口,谓之石门。故世亦谓之石门水。门广十馀丈,西去河三里。石铭云:建宁四年十一月黄场石也。而主吏姓名,消逝不成复识。魏太和中,又更修之。撤故增新,石字沦落,无复在者。水北有石门亭,戴延之所云:新筑城周城三百步,荥阳太守所镇者也。水南带三山,即三皇山,亦谓之为三室山也。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